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愛情關係裡4種自我改變

成長練習題

海苔熊
user

海苔熊

2014-05-28

瀏覽數 23,400+

愛情關係裡4種自我改變
 

「這3個多月以來妳變很多耶!整個超放得開的。老實說,有時候還滿懷念那個動不動就臉紅的妳,」我說。

「可能是跟他在一起吧。Lewis本來就比較大剌剌的,或許我被他感染了,」Marcia說。

「這樣也很好啊,人不瘋癲枉少年!」我說。

「真的嗎?有時會覺得不安耶,到底以前那個內向的是真正的我?還是現在這個開朗的是真正的我?Lewis又要被派到新加坡了,我會不會又退回先前的那個我?」她說。

當親密關係面臨重大威脅,例如即將分隔兩地、爭吵或分手時,我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什麼是真正的我?

根據心理學家Arthur Aron的理論,愛情就是一種把對方的個性與自我納入自己生命的過程。當你知道這段關係可能會崩解,或感到一些不安,就會重新檢視自己的自我概念。

愛之所以能讓人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它引領人們從「我」走向「我們」。當對方走進你的生活,也帶著他的一部分參與你的人生。你買早餐會幫他帶一份,他有想看的電影也會第一個想到你,這些「自動將對方考慮進來」的思考方式,心理學上稱作「認知互依」,而愈多的認知互依,就能締造更多的回憶。

幸福,源於高度投入與分享

「直到現在我還會常想起一起去賞櫻、在海堤邊散步,然後回小套房邊吃泡麵邊看電視的日子。」對Marcia來說,這些她和Lewis 的「共享回憶」,就是關係中最可貴的部分。

我們都締造什麼樣的回憶?奧克蘭大學的Yuthika與同事研究情侶約會時都做些什麼活動?哪些活動最能增進彼此的感情?結果發現最多的是到異地旅行度假(24%)、運動(20.9%)、到餐廳吃飯(18.9%),或從事兩人的共同的興趣(13.8%,如上舞蹈課等)。但真正影響兩人親密度的並非活動本身,而是彼此投入的程度,以及是否願意跟另一半分享感受。換句話說,去哪裡玩、玩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一個彼此都喜歡、都能高度投入的活動,就能帶來更多幸福的感受。

自我,在關係裡的失去與獲得

隨著共享記憶的增加,互相依賴的程度愈高,你的「自我」也會有所調整。不過,關係裡的記憶並非總是快樂,還包括你在雨中等他而全身濕透、爭吵到掉頭離開等,這些好的、壞的、開心或讓你感到焦慮的相處過程,不但會影響兩人的關係,更會「改變」你。

來做個小實驗:想像一個跟你很親密的對象(伴侶、喜歡的人、要好的朋友或親近的同事),然後看看下面句子中,哪一個比較適合描述跟他在一起時的你。

A.我發現自己很多新的能力和優點。

B.我覺得自己以前擁有的一些優點消失了。

C.我改掉很多不好的習慣和個性。

D.我學會很多不好的習慣和個性。

伍爾西斯學院的Brent A. Mattingly與同事發現,跟一個人在一起,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改變」的過程,你可能「向上提升」,也可能「向下沉淪」。而上面的4個選項,恰好就對應到下面4種自我改變:

A.自我擴張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在這段關係裡,你增加了更多的「好」。你更了解自己、學會以前不會的能力或技巧,或是人際關係變得圓滑、比較能考量他人感受。你喜歡這樣的改變,喜歡看見自己更多元、彈性的一面。這通常會發生在關係最開始時,也因為我們都喜歡「變成更好的人」,所以自我擴張通常會帶來「墜入愛河」的感覺。

B.自我限制

在這段關係裡,你減少了一些原先擁有的「好」。因為他,一些原先你常做或持續很久的好習慣消失了,例如對方超黏人,你常為了陪他而拒絕朋友邀約。或者你原先擁有的正向特質不見了,例如原本你是很有安全感的人,但在他經常人間蒸發後,你開始變得神經質。值得注意的是,改變的好壞常是主觀的,例如Vicky是個謹慎的人,Jerry與Frank都曾跟她交往過,對Jerry來講,成為精打細算的人是很棒的改變,但對做事憑直覺的Frank來說,這改變就讓他感到綁手綁腳,那麼Jerry是自我擴張,而Frank則是自我限制。

C.自我修剪

在這段關係裡,你減少了一些原先擁有的「壞」。例如你原是個大聲公,但他總會細心提醒你,或因他講話較小聲,你不知不覺音量也降低了。同居經常是修剪的好時機,例如他愛乾淨,床上不放寢具外的任何物品,但你總是一回家就把衣服、包包都丟到床上,兩人同居的結果,不是他變得跟你一樣邋遢,就是你改掉隨手亂扔的習慣。而後者,就是一種自我修剪。

D.自我混雜

在這段關係裡,你增加了一些原先沒有的「壞」。在前面同居的例子裡,如果對方被你「同化」,也開始亂丟東西,那麼他的改變就是一種「自我混雜」。像有人在交往前菸酒不沾,之後因對方常加班,寂寞和不安湧現,孤單時就開始抽菸、喝酒,染上一些自己也不喜歡的習慣,這也是一種自我混雜。

整體來說, 適合你的對象能帶領彼此成長,幫你修剪掉不好的個性、學會嚮往的能力與特質,而這些改變又會回饋到兩人的關係上,讓彼此更快樂;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在一起時總是被否定,甚至染上你不喜歡的習慣,這種改變不但損傷自己,也損害戀情。

親密關係是促成改變的強大力量,唯有在愛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受到彼此感染、為彼此調整、為對方或為關係付出一些什麼。而在這些相處的日子裡,我們從一個人的單純,逐漸走向兩個人的複雜。

被愛,能戰勝不安的侵襲

愛是兩面刃,有些人在其中失去了原先熟識的自己,當然也有人習得了無與倫比的勇氣。前陣子我看到一個非常不容易的研究,這裡的「不容易」指的不是進行實驗的心理學家,而是那些來參加實驗的情侶們。

我們先前談過的逃避依戀者,在關係裡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害怕與人太過親近、不喜歡說太多自己的事情,更不相信世界上有恆久的愛情。幼時的經驗和過去的心碎經歷讓他們篤信,別用真感情就不會因被拒絕而受傷,可是他們多半過得並不快樂,談論到跟人有關的話題時,總表現得閃躲或壓抑,有時連說聲再見或自然地打招呼對他們來說都很難。但這項研究發現,愛讓他們有了驚人的改變。

研究人際關係的Erica B. Slotter 和同事找來75 對情侶,帶他們到裝有攝影機的房間裡,請他們找一個一直沒被解決,而且短期間也沒有辦法解決的相處問題,好好討論一番。然後Slotter 給情侶們5 分鐘聊一些跟先前討論的衝突無關的事,他想觀察這5 分鐘

裡,伴侶們在切身感覺到關係受威脅之後(因為剛討論完衝突),究竟是會自我保護的逃開,還是會做出親近伴侶、修復關係的行為。

不意外地,那些原先就很有安全感的人,比起逃避依戀者表現出更多的親近行為,但在「品質優良」戀情中的逃避依戀者,比起在「品質不良」中的逃避依戀者,更願意放下害怕、親近伴侶。換句話說,連挑戰自己的恐懼,打破防衛去接近對方這麼困難的事情,逃避依戀者都能因為愛而跨越。Slotter 指出,即使他們感覺到這段關係正遭遇威脅,還是願意因著愛,冒著受傷的風險,靠近對方,不再躲藏。

險境,是檢視自我的最佳時機

「你喜歡這段時間以來的你嗎?」我問Marcia。

「喜歡,但還有點不習慣。但這真的是我嗎?」她說。

險境,是檢視真實自我的最佳時機。改變往往是交錯著一些不適應、一些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但是真正能感受到這個改變、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的,只有自己。Lewis 的外派異地,恰好為這段關係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威脅,根據Slotter 的研究脈絡,如果是真實的改變,在關係遭受威脅時將更趨明顯。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那些假裝或不願意變成的部分將會隨時間褪去,留下愛最誠實的證據,」我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