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做對的事,不一定要計較報酬

城市修理站》惜物愛物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4-05-05

瀏覽數 3,800+

做對的事,不一定要計較報酬
 

城市修理站 重拾惜物美好精神

只要是對的事,沒有理由拒絕。

年輕世代在富裕環境與父母的開明教養下成長,很少人逼迫他們要為了吃飽飯,去念不喜歡的科系;也很少人規定框框架架,逼著他們遵守。開放、尊重已經內化成他們的DNA,對他們而言「只要是對的事,沒有理由拒絕」。

城市修理站發起人之一的吳芷瑩才28 歲,因為一部紀錄片,引發她對「垃圾定義」的探索,在丟與修之間,她更思考物質崩壞與惜物、愛物之間有沒有更多連結的可能性。

她號召高中死黨林文強與林雅婷組成「城市修理站」,利用閒暇時間從內湖起步,穿梭巷弄市場,找尋一個又一個修理站,也在一位又一位不同職能的修理師傅臉上,感受舊物重新復活的喜悅,他們把這些資訊與感受Po 上網跟年輕的網路族分享。

對他們來說,做對的事,不一定要計較報酬。

「什麼是垃圾?」吳芷瑩問。壞掉的收音機、斷了骨的雨傘、磨損後跟的布鞋、過時的家具?在發展急促的現代化社會中,很容易為了便利性,把這些失去功能的東西丟進垃圾桶。但是,他們真的是垃圾嗎?

「說真的,我捨不得!」吳芷瑩說,她認為只要願意珍惜,壞掉的、老舊的東西,都能透過妙手翻修,重新點亮生命,「修理是表面復原,往深一層走,更重要的是,喚醒人們重現惜物美好精神!」

你以為年輕世代都是草莓族、月光族,他們卻用科技與腳印,拼貼出一幅城市修理地圖,告訴你物質背後還有更值得珍惜的價值。

原本以為注意的人不多,沒想到不到1 年,就獲得超過13 萬網友點閱,還有人遠從桃園、新竹帶著心愛物品按圖索驥來尋求重生的契機。

重現惜物精神的復興運動

這場城市修理站的復興運動,緣起於一支紀錄片《癡情漢》。吳芷瑩在2012 年初,趁著過年前家家戶戶除舊布新,記錄這些因不能用、不適用而被丟棄的舊物。她好奇著,這麼多被丟棄的舊物、雜物會去哪裡?

最後的答案是,進入垃圾焚化爐,以燒毀結束一生。

她觀察,這些被視為垃圾的物品,雖然老了、舊了,但大多都還具備堪用功能,卻被以除舊布新的名義捨棄,而家中清出來的空間,不久後,又會在年節堆砌的熱絡消費氣氛中,被新一批買進的物品所取代。

東西壞了、舊了、不喜歡了,在現代人慣常以「丟了」為唯一解決問題的習慣下,難道沒有別的選擇?吳芷瑩思考著,她想起身邊一群深愛舊物的「癡情漢」,透過妙手回春的修理技術,往往可以為這些老東西延長生命,這才有了成立「城市修理站」的想法。

任意丟棄,不只讓物品哭泣,當我們習慣「隨手丟」的做法時,「會不會有一天,也用同樣的方式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吳芷瑩問。

從惜物到惜人,城市修理站2013 年初開站至今,一直主張宣導「不丟棄」的生活概念。林文強說,我們希望把生活調整成一個循環,東西壞了就該拿去修理,修理好了繼續使用,壞到無法修理了,再來看看能否改造成新東西,無法再做任何利用時,最後一站才是回收。

追求職人精神

城市修理地圖除了提供修理店鋪的資訊外,也記錄了店鋪修理師傅的人生故事。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像是堅持手工修鞋的利師傅,原本從事製鞋業,5年前,因為一場大火燒了工廠,只好帶著技術自己出來開業。相較一般百貨公司看得到的機器修鞋,手工修鞋師傅速度慢,卻能靠著經驗與手感,替垂死邊緣的鞋子問診,該怎麼換、該怎麼磨、該怎麼細修全看功力,不靠機器輔佐,「是專救愛鞋的華佗。」

而最讓吳芷瑩感動的是執著解決修理問題的聽障修傘師傅。有一次她拿著一把不太好修的雨傘來找師傅,只見師傅前前後後想了3到4種方式,最後向吳芷瑩比劃了一種他最滿意的方式,前後維修了將近1小時,卻只收50元。不計較付出的時間多寡,只為追求完美解決問題的心態,讓吳芷瑩回想起來依舊感動。

從修理師傅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對技藝的堅持與熱忱,還有自由發揮的想像力與與變通能力,讓這些壞掉的物品可以再度找到新生命。修理,變成創作與改造的過程,「完全是職人精神來著,」林雅婷笑著說。

尋找新一代修理店鋪的社會定位

除了蒐集修理店鋪資訊,城市修理站也觀察到都市區域更迭的影子。因為3個人不是住內湖,就是離內湖不遠,城市修理站一開始便以內湖為地圖起點,再逐步擴散到松山、大同區。

「內湖其實挺人格分裂的。」林文強說,修理店鋪多半集中在人群聚集地,像是菜市場、學校附近的住宅聚落、捷運站附近的巷弄等,這些都遠離沿著山、湖興建的豪宅區。小小的內湖,也反映著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的狀態。

而這2年隨著房價與店租成長,收費低廉的修理店鋪只好一路後退,退到巷弄間。但少了人潮支持,一是生意變差,一是老師傅體力隨著年紀遞減,最後修理店鋪一家家凋零的演化,成了都市發展中,無可避免的宿命。

該如何幫傳統修理店鋪,在城市裡找到新定位呢?

「網路世代的經驗與新觀念,會成為修理店鋪活化與轉型的契機。」吳芷瑩說,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修改衣服的師傅,自己建立部落格,告訴大家,自己不只是「修改衣服」,還可以為衣物創作,像是修改出復古感、流行感等;也有網站主打物品改造的DIY教學。

新方法,才能找到新定位。城市修理站也希望透過部落格、FB粉絲團、影片、座談、教學等新方式,成為修理店鋪的資訊平台,甚至也嘗試以修理店鋪小旅行的方式,招喚更多人不僅從網路上看資料,還要親自走進社區,與地方的師傅產生情感鏈結,讓「修理」這個概念,可以從凋零的店鋪朝網路延伸,再從網路回頭,惜物也惜人。

重建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但是,即使有修理、惜物的心,要真正行動卻不一定容易,為什麼?在城市修理站推動「不丟棄」概念時,發現大部分人最容易遇到的困境正是「修了不划算,怎麼辦?」

「價錢」與「價值」正展開拉鋸戰,吳芷瑩就曾經為了修理CD手提音響而碰到這樣的兩難。為了修理CD讀取頭,她找了3家不同的修理店鋪,分別報價600元、800元、1000元,對一台原價可能只要1000元出頭的手提音響來說,要修?還是不修?

最後吳芷瑩選擇為手提音響蓋上防塵套,只聽廣播。她決定等到音響撐不下去那一天,再拿回修理店鋪回收,留下好的零件,給下一位有緣人。

「我們常不知不覺陷入低價漩渦。」林文強說,大賣場銷售的低價商品,切中大部分消費者內心對低價的渴望,但往往使用不了多久就故障了,就算想維修,也會因費用過高而放棄;另一方面,科技商品「進化」速度過快,也逼使消費者維修時因為找不到原料而被迫更新,就這樣一直陷在消費→丟棄→消費→丟棄的循環裡。

過去,製造技術沒那麼好,一只碗要經過製陶師傅反覆揉捏、燒製,再經過繪畫師傅仔細構思、繪製,最後才交到消費者手中。因為製作不易,價格貴重、心意貴重,使用起來也讓人格外珍重。在長期使用下,一只碗得以承載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情感與精神。

但是,現代製造技術好了,同樣一只碗,因為工業化大量生產,價格普及化,東西壞掉了,只要一頭丟給處理垃圾的人,眼不見為淨,再買個新的就好了。便宜帶來替換的便利性,卻讓人開始與物品愈來愈疏離。

低價能買到物品,卻買不到長久相處的價值,要如何跳出低價漩渦,「或許,可以從生活型態、消費習慣重新思索起,」林文強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