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堅強起來,才不會丟失溫柔

林飛帆》對抗冷漠

Jason Liu
user

Jason Liu

2014-05-05

瀏覽數 5,900+

堅強起來,才不會丟失溫柔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林飛帆 人人都是林飛帆?

這個世代,和50、60 後很不一樣,他們出身不算貧困、很少看見殘酷、只走自己喜歡的路;如果你以為他們面無表情,對政治、世界冷感,那麼一場24 天的太陽花學運,可說是把他們身上密密麻麻的「草莓族、尼特族」等標籤,全給狠狠地撕了。

「我在小康環境長大,目前住在大學校園裡,正忐忑不安地注視著我們所繼承的世界。」這是林飛帆在去年反媒體壟斷時,用部落格重新記下這句當年由活躍美國社運的青年湯姆海頓說過的話。

用不安的眼睛看著眼前世界,這些不安的眼睛在太陽花學運一次出現,讓一個「林飛帆」有了4 種意義:穿軍綠外套的台獨分子、意見領袖、違法慣犯、號召50 萬人的新一代英雄。這些意涵不只來自媒體報導,更反映世代內心轉折,當青年為主的太陽花學運被形容為世代戰爭,眾人焦點都落在1988 年生的林飛帆等人身上,上一代不只想問:「你為何憤怒?」,更想摸清這群「太陽花世代」的樣貌。

   一桶冰水,潑醒冷漠青年

3星期太陽花學運,除了議場內占領抗議,議場外青年以靜坐參與運動,他們在街頭上學習民主、了解服貿。進一步,他們當志工,不管是搬物資、維持秩序、義剪、噴漆,甚至煮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出力,直到太陽花學運「轉守為攻、出關播種」。

他們有的待10幾天,下班後、蹺課來這,「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真的做些什麼,」一位志工回答,過去埋在書本、窩在家的他,不是不關心世事,而是在公司被當小朋友,在社會中被當草莓族,討論國家政策又有哪個政治人物將青年意見納入?

過去冷漠,有如參與一場會議沒有位置,或有位置卻沒麥克風。「小孩子有耳沒嘴」,一句俗語道破政治領域中青年的所在。

林飛帆等人衝撞體制的一舉一動,有如一桶冰水,潑醒了他們。當上一代想在他們身上複製威權時代妥協求生、只求「生存、經濟數字」的人生路線時,又當上一代選擇閉上眼睛,去通過程序爭議、合法性疑慮的貿易協定時,這群青年發現原來有群同年、甚至更年輕的人將「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掛嘴上,原來他們過去9個月一直關心影響一生的服貿協定,原來用網路自己也能看見媒體外的不同資訊了解真相,於是他們來到立院街上:「自己的未來難道還要讓別人決定?」

而這也是林飛帆從2008年野草莓到2014年太陽花社運6年來的變化:從單純對政治有興趣的青年,到野草莓學運看見500個同學被抬上警備車的「震撼,不知怎麼辦」,到2011年反媒體壟斷飛美國向海外青年演講,然後今年他主導行動,占領立院24天。

不知不覺到走上街頭,他們從中找答案、找事做,找自己本來該在社會輿論中擁有的麥克風。

   悶世代,找到突破現況的動能

80、90後成長於解嚴後民主台灣,看過兩次政黨輪替,也看見幾次政治人物「腐化」;沒嘗過太多台灣經濟奇蹟甜頭,卻直接面臨經濟停滯、產業轉型障礙。民主體制失靈帶來不滿跟無奈,這次全部爆發;但看來憤怒的青年,其實一點都不恨任何人,還可說是充滿同理心,他們唯一反對是霸權、獨裁無視民意、社會的冷漠、無動於衷。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當時上街的80後青年說,「你知道過去自己沒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現在你知道自己的責任其實很重。」林飛帆等學運領袖幾次在鏡頭前的表現,更證明他們拿得起麥克風。草莓族標籤剛被撕掉,青年生澀背後還帶著幾分不確定,林飛帆的表現如強心針,議場內接連喊出的訴求,和對非暴力抗爭的堅持,都讓青年更有信心,為自己的信念發聲、做事。

「林飛帆」代表著出生於民主、不輕易妥協這一世代,對他們來說,長輩擔心的「失序」不是混亂,而是肩負責任,無所畏懼挑戰上一代留下的威權陰影,像是林飛帆對自己的期許:「迎向前方,無可迴避。」

於是學運裡除了拿麥克風之外,自發性的活動一一出現,有人發起募資廣告、樂團寫歌、藝術系學生拍影片,除了發聲,青年各就各位著手做事。

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組織的支持、指揮,但這群活在PTT、臉書世界的網路世代,不過是將維基百科群眾協力概念實踐於運動中,自發貢獻己力完成整個運動所需。網路世代特性貫穿在他們的工作中,所有人平等、討論過程透明、混亂中百花齊放,慢慢摸索出一套秩序,各個獨立活動間互相呼應、支持。

「我是個膽小的人」,但「堅強起來,才不會丟失溫柔。」林飛帆說。議場內的他們讓青年們看到衝破僵化體制的可能,讓悶世代找到動能,冷漠從此不再是主流,酷的是怎麼用自己的專長、在自己的位置上尋求現況的突破。

   群力合作,人人都是林飛帆

議場外將林飛帆等人作為反省自己的指標;議場內,已經身體力行的他們,又怎麼看媒體帶起的林飛帆熱潮呢?

「林飛帆沒什麼特別的啊!」一位議場內的青年直言,他說林飛帆之外,議場內還有不同背景的青年領袖,「按照媒體的邏輯,議場內每個人都會顛覆大家對年輕人的想像,」他大笑,整場運動能夠撐3個星期,是因為團隊,不是來自任何一個人的偉大。「用他們(電視媒體)的話說,那就是這裡人人都是林飛帆啦!」

媒體訝異於林飛帆的穩重、口條、主控大局,議場內的青年卻認為這樣的人才比比皆是,只是鎂光燈需要焦點。放眼議場,至少10 個部門分擔著運動的大小事,從媒體、物資到國際部,透過網路串聯,不分場內外、甚至跨國的成員,全都自發在網路群力合作。

你可能好奇,林飛帆看似是學運領袖,如果人人都是林飛帆,那該怎麼運作?「議場內生態像臉書,人人平等、都能發言,說得好大家按讚、支持他,」一位女研究生形容。「場內控場也不是他(林飛帆),決策也不只有他,真要說個特別的,就是麥克風莫名其妙就由他拿了,」她說,「所以其實每個人都能拿到麥克風,只是你準備好了沒有。」

相較上一代拼競爭力、壓抑自我,網路世界遊戲規則就能解釋新世代青年行事風格:平等、透明、開放,人人都要能表現自己,也要能包容他人。他們追求公平、正義、平等,不管是社會運動、組織、企業,只有維持如此氛圍,才能讓更多年輕人自發貢獻己力。

不管場內和場外,林飛帆等人的意義,其實都脫不了世代覺醒,與其說是出現了一個新代表人物,不如說這個世代因為林飛帆等人的出現,有了重新定義自己的契機,有的則早已開始實踐。

當人人都成了林飛帆,當權者不只是要面對青年更積極公民參與、監督,更要注意的是不耐煩世代對不公平、黑箱、違法爭議,恐怕已無法容忍,如果當權者繼續將林飛帆當成少數,不願面對青年焦慮,恐將創造更多衝撞體制的林飛帆。反之,當權者或者企業主若能善用青年覺醒的這股動能,誰說這不會是組織增加動能的契機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