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核能發電的文明思考

想像中,神的代工廠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4-04-29

瀏覽數 5,050+

核能發電的文明思考
 

面對核電議題,你的聲音是什麼?

或者該問,到底人類心中最深層的渴望是什麼?

因為想擁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殷殷期盼科技突破性的發展;因為對未來有如科幻電影場景的幻想,所以在前往科技天堂的途中,勢必要有更多、更好、更有效率的能源支持,我們才得以維繫全人類的想望。

而這個能源在近代似乎呼之欲出,它的原料體積小、發電效益卻大,它比火力發電更加乾淨、能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比其他再生能源更為經濟;它曾經是將世界一分為二的致命武器,現在卻是能源危機的救命仙丹。

核能發電的出現,像是為我們開了一扇光明的大門,但唯一讓我們卻步的是,這道門後迎面而來的,究竟是前途無量的進步,抑或是人類無法掌握的生化災難?

這是一個trade off,Yes or No 都要共同承擔

接受或拒絕核電?

二分?絕對的利弊?只是後果,就像2300 萬人搭上同一架大型飛機:拒絕核電,我們就必須面對電價上漲及停電的風險;接受核電,則須承擔「萬一核災發生」的風險。但如果這是一張你我都不得不買的機票,你該怎麼決定呢?

借鏡其他國家,不難發現能源政策並無好壞之分,重點是決定方向後,大家如何盡力承擔。在核電比率最高擁核的法國,難道他們不擔心核安嗎?而一線之隔決定非核的德國,又為何願意接受高電價的代價,以及因仰賴更多的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氣汙染?他們都知道不同的風險,但經過社會充分討論後願意共同承擔。

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反核者得先自問,是否願意承擔較高電價,並且接受高電價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而支持核電者當然也要代價,光是核廢料的處理就已蹉跎數10 載仍未確定最終處置場,只要核能存在,核廢料就世代相隨,要放在哪裡、要怎麼處理、要如何兼顧世代正義?都需要更多理性的討論,而非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任意處置。

但「絕對」這個字,在核電裡已不再「絕對」。曾經日本政府一再保證、甚至被認為「除非哥吉拉(海底怪獸)出現,不然絕對安全」的核電廠,卻在沒有哥吉拉的情況下真的出事了。從此政府不再跟民眾說「絕對安全」,只能說「盡力達到安全」。

對於「安全」這張空白支票,沒有人能「畫押」。在台灣的我們不禁反省,一再強調核電廠的安全,真的有那麼「絕對」嗎?面對核電問題,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昨日的歷史不能保證今日的安全」,過去核一、核二、核三沒有嚴重意外,不代表未來也就「保證安全」,政府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真實誠懇一一地監督,戒慎面對風險。

用心中的尺,量層次高低

許多事情都有層次之分,而核電議題也不例外,仔細檢視,我們可以將反核分為3 個層次:一是全面反對核電;二是反對台灣發展核電;三是僅反對核四運轉。而以下幾個思考點,可以讓你試著去思考,自己是屬於哪個層次,或是持支持態度。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小說家伊格言2013 年寫了一本小說《零地點》,試圖預言核四意外發生後的台灣,這本警世小說,主要希望帶領大家找出「層次更高的立論」。從文明代價的角度,一旦「它偏離了它應然的路途,去往一個虛妄之地」。因為沒有人能成為神,瞬間的焦土「風險」即使是神也不敢保證。福島核災讓日本放棄了2%的國土,那片土地成為廢墟。「回頭想台灣,若不幸發生核災,放棄的國土就不可能只有2%,更何況主要集中於北部主要城市,」伊格言說。

核工專家是典型的「人定勝天」派,認為核電廠意外發生的機率很低,且只要透過妥當的機制就可以降低輻射外洩。但機器會老、人會疏失,我們真的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那「中樂透的機率」嗎?現在全世界有約470座反應爐,在人類開始使用核電約60年之中總共發生3次重大核災,「在我看來,核災發生的機率真的沒有大家想像中低。」伊格言說。

當然還有「經濟恐慌派」,核四若停建,經濟部預估,自2016年起備用容量率將不足10%,台灣可能必須面臨限電危機。限電帶來的後果即是電價提高、產業受損,間接影響台灣經濟發展,而後更可能造成人民失業、社會體制倒退等等嚴重情形。

核電,不爭的事實是穩定低廉的發電方式,同時也是最乾淨能源,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也不會造成空氣汙染。若將核電每年約400億度發電全改成燃煤,將增加3000多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就算是改以天然氣,也會增加1500多萬噸,這個原因使得許多國際環保人士如Stewart Brand為了防止氣候變遷而決定支持核能發電。

雖然如此,核電的大好與大壞既令人欣喜、也令人心憂。2013年3月9日,全台超過10萬群眾走上街頭,用行動表達廢核意見,而在《30》2013年3月份所做的民調也顯示,超過77%成以上的青年(20-39歲)擔心核四安全與核廢料汙染,更有57%不支持核四續建。

到底,近在眼前的用電危機與氣候危機,與藏在未來的可能核風險與核廢料汙染,對你而言,誰才是那個「層次高於其他」的理由呢?

文明,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解決問題,是真的從根本解決問題了,還是只是用另一個問題暫時掩蓋它?

我們需要電、需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以我們選擇了核電廠。但核電廠難道不是另一個問題嗎?為什麼我們不從頭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多電?為什麼我們不能放下宰制自然的貪婪,不要無止境的進步與開發?

《零地點》預言核四運轉後核爆災害,其實是對「文明」的深度反省。文明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有沒有可能我們都過度自信了?

社會生態學就曾提出反省,認為現代社會過分強調「競爭」、「不成長就死亡」的觀念,促成了對大自然的宰制,並以「控制」的能力強弱來定義「成功」。但是,大自然是我們的財產嗎?文明,有沒有犯錯的可能呢?倚賴核電使用,而繼續無止境的「進步」真的是不可逆的走向嗎?

當全世界、當我們的政府、甚至我們自己都口口聲聲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什麼不丹卻是反過來追求國民幸福指數(GNH)?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習慣把金錢、物質,與幸福畫上等號?德國哲學家馬庫賽在《反革命和造反》一書中就提出對文化工業的批評,他認為物質文化就像消費品一樣由社會生產出來,成為供人消遣的娛樂形式和麻醉劑。讓大眾文化以消費為上帝,而導致任何東西都可以進行標準化大量生產。而這種觀念也是無止境消耗能源的開始。

最後,讓我們再重新思考一次,核電的確是目前最好、最能支持經濟發展的能源之一,但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我們這麼努力在追求的究竟是什麼?當你也排出自己的邏輯層次之後,一切大哉問的、模糊不清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