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煙硝瀰漫的時代,希特勒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恐懼席捲了整個大陸,無情的戰火中孕育出許多動人的故事。電影《偷書賊》(The Book Thief)便是改編以二戰為時空背景的同名小說,由拿下英國奧斯卡電視獎、艾美獎的《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導演布萊恩派西佛(Brian Percival)執導,即將登上大銀幕。
這本全球暢銷的經典小說曾登上Amazon.com銷售冠軍,在《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上停留了將近7年的時間,獲頒10幾個文學獎,並翻譯成30多種語言。故事透過死神的口緩緩流出,描述二次大戰期間,在德國納粹黨控制下的貧民郊區,一名猶太人、一個德國家庭、一位寄養的女孩、一個偷書賊,文字如何在他們之間編織交錯著命運、如何在戰亂中餵養人類靈魂,最終撼動死神。
渴求文字轉化成力量
電影一開始,即是主角莉賽爾(蘇菲奈里斯 飾)與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往寄養家庭,但旅程還未開始,死神便悄然無聲的帶走男孩的生命,喪禮上說不出告別,一本工人遺留的《掘墓工人手冊》成為莉賽爾僅有的全部,儘管她根本不識得文字。
善心的養父漢斯修柏曼(傑佛瑞洛許 飾)看見她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漢斯很快就發現了她對閱讀的渴望,他鼓勵莉賽爾識字讀書,他和莉賽爾一起在地下室牆壁漆上一欄一欄的單字和解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字典。
在納粹黨崛起的失落時代,人民的自由遭到剝奪,數千本書籍在被視為叛亂、損害國家社會主義政權在眾目睽睽下被燒毀,莉賽爾卻無法抗拒書本的魔力,偷偷撿拾動亂時被焚燒的書,悄悄當起偷書賊,在書本的字裡行間建立起自己的存在價值。
紛亂戰火中的可貴情誼
漆黑噤聲的夜晚,一名意外的訪客帶來危機。猶太難民麥克斯(班史奈澤 飾)為了躲避納粹無情的追捕,拖著虛弱的身子前來尋求庇護。麥克斯的父親曾救過漢斯一命,漢斯為了履行當年報恩的承諾,他冒著生命危險收留了麥克斯並將他藏在家裡的地下室。
同是離開家人被迫流離,莉賽爾和麥克斯兩人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在他們的求生之路上,閱讀變得跟食物和棲身之地一樣重要。麥克斯不但教導莉賽爾增進閱讀能力,更教她使用文字,開始用心看見她周遭的世界,在陰暗濕冷的地下室,他成了莉賽爾的心靈導師,為她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而莉賽爾也成為他看見外面世界的眼睛,化為紛亂戰火中的救贖和勇氣。
愈黑暗人性愈能發光
戰爭見證了人類經歷的磨難,也同時刻畫人類靈魂的韌性。誠如電影中死神對人類的疑嘆,為什麼人類能同時既鄙陋又美麗呢?即便在漆黑不見五指的長夜裡,在最凋零孤立的時刻,人性的良善仍在黑暗中發出光亮,而文字,形成驅動我們對人生以及故事探索的渴望。如同莉賽爾一樣,在良善裡重拾孩童觀看世界的純真想像,在文字裡緊密相繫生命的斷續風景。這兩股無形的力量,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走出親人死亡的悲痛,再次擁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柔。
電影和書本,像是人生的水晶稜鏡,你選擇怎麼看它,它就投射給你所要的光。
《偷書賊》藉由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繼而碰觸一段歷史、一群受難者的深沉心靈,提醒我們在最潦倒困頓的時刻,即使身陷苦澀的艱難,你仍然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欣賞,引領你找到戰勝困境的力量;面對人性考驗的天平,你如何拿捏心中的砝碼,讓自己擁有輕如孩童的靈魂重量。
大銀幕投射在心靈的光,才正要開始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