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怎麼評斷一個城市的富足?是蓋了多少豪宅大樓、有多少美術館、博物館,還是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系統?
到台中的草悟道走一趟,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答案。
沿著林蔭覆蓋的草悟道,如果步伐夠慢,就能留意到某個路口有個藍底白字的老式路牌,上頭寫著「中興一巷」, 拐個彎進入,親身體驗創作聚落的蓬勃生息,有手工陽傘、皮革、手作飾品、甜點的小店鋪,每個「職人」專注地經營自己的夢想,讓一排老房子像注入新鮮氧氣般活躍了起來。
住在附近的街坊鄰居從沒想過,這12 棟荒廢20 多年的自來水公司老宿舍,也能有今天的活潑面貌。
幕後推手是成立不到3 年的「范特喜微創文化」,耗時一年多執行的「綠光計畫」,范特喜用社區營造的概念,成功改造中興一巷成為文創聚落,讓一排老舊斑駁的紅磚屋新生,裝載著創作者的夢想一同成長。
117 巷的緣起,用「量」創造出群聚效益
綠光計畫已是范特喜成功發展的第3 個聚落。沿著草悟道一路走,像是回溯源頭般,轉進美村路117 巷,跳入眼簾的是一間外牆拼貼著彩色格子的獨立建築,這是范特喜1 號店,是間屋齡40 年的老房子,也是范特喜社區營造的起源地。
營造業出身的范特喜微創文化總經理鍾俊彥,在3 年前買下這棟房子作為出租用,「房子又大、租金便宜,但卻半年都租不出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做了調查發現,到草悟道租房子的人多半是創作者, 當時勤美誠品剛進駐,創作者想在附近有個工作室提高能見度,租房子的條件傾向坪數小、租金便宜。鍾俊彥依據需求做了空間分配,在3 年多前,手作文創並不風行,在維持營運的考量下,80 坪的空間,70% 租給販賣流行商品的商家,例如日韓服飾,另外30%像是實驗基地,租給手作商品店家。
「如果30% 的付不出房租,至少另外70% 付得出來,」維持租金收入的前提下,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創作型商品開始大受歡迎,租屋比率調整為各50%,隨著文創風氣盛行,租屋空間比率大翻盤,流行商品僅剩30%,手作商品高達70%。
117 巷的成功,讓鍾俊彥開始思考社區營造的價值, 「如果能讓外地人願意花時間來這裡度過一天,就必須製造出值得深度旅遊的體驗,」這個念頭讓范特喜開始積極向外發展。
以「一日遊」的規畫為目標,從美村路117 巷開始,陸續打造13 間店鋪,到向上北路的甜點森林7 間店,以及綠光計畫的中興一巷,加上去年底剛開幕的范特喜9 號店新手書店,用「量」創造出群聚效益。
最初,117 巷像是「瞎子摸象」的大膽嘗試,「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成功」,范特喜一步步從經驗中茁壯,像是毛毛蟲化成蝴蝶的過程,中興一巷的綠光計畫就是范特喜成熟蛻變的展現。綠光計畫放進「職人」的概念,整合上中下游的產業鏈。起源是鍾俊彥觀察到台灣製造業在30 年前移到大陸,這批人退休回到台灣找不到工作,「工藝傳承沒有了,很可惜,於是我們找企業主談,希望他們在范特喜聚落設手工坊。」
以皮革為例,范特喜透過招商找到皮革設計者、工廠、品牌通路商,設計者只要做好設計,工廠傳授皮革材料的知識、工藝的技巧,再跟通路結合,變成微型化的觀光體驗工廠,解決了工藝傳承跟就業的問題,共同創造經濟產值。
「創作人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工廠,因為工廠不願意生產小量的東西」,綠光計畫對沒有資源的設計者來說,提供了最實質的助益。
這也是綠光計畫有別於其他文創聚落的特點,相對於117 巷是范特喜出租空間給創作者,綠光計畫整合了上下游資源,媒合企業主,引入第三方力量幫助創作者實現夢想。
「共好」聚落,微型創業者的搖籃
「記憶延續」是老屋重生的核心價值,范特喜以「不破壞」為原則,保留建築的舊有元素,納入採光、通風的考量,進行老屋新生工程。
像是范特喜7號店,在合乎建築安全的前提下,依然保留著一面斑駁的牆面;中興一巷的地磚仍然是20年前的模樣,老樹自在地攀附在外牆,每一個角落忠實呈現著當年的模樣,不刻意營造的「老態」,是范特喜的堅持。
老屋新生不僅解決了閒置空間的環境髒亂、治安死角的問題,比起拆除重建所需耗費的資源,透過整修活化利用,是更有經濟效益的做法。
「切割愈小,效益愈高,」鍾俊彥說明,有兩種「切」法可以提高效益,第一是「切空間」,原本一棟房子分成7個空間出租,經濟效益就會好,如同房東喜歡將一戶房子隔成許多小套房出租的道理。第二,是「切時間」,例如甜點店在下午1點到晚上9點營業,就可以再經營深夜食堂或是早餐店,用時間切割的方式增加經濟效益。
群聚效益除了展現在人潮,還有聚落間的互助共好。鍾俊彥表示,文創過去存在於工藝品,現在是整體生活品質的共同營造提升,改變社區的風貌,帶起一種生活風格,這是范特喜發展聚落的初衷,而非單純的店鋪集結。
聚落型態也容納著集體智慧的激盪,在微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以在交流講座中提出,每週由目前承租的47個店家分享經營經驗,由於創業的革命情感,讓各類人才不吝分享專長,A店幫B店陳列擺設,B店幫C店設計商標,讓共好、互助的聚落型態更趨緊密。
對微型創業者來說,范特喜是個過渡期的搖籃,「我們把創業變得微型」,鍾俊彥表示,1、2個人創業,可以專注地把產品做得精緻,但太小眾不會有經濟規模,必須透過試驗才能知道結果,有的創作者太過理想化,產品無法打中消費者的心;也有經營得很好,必須往外找更大的店鋪。「像是開個小學,小學畢業就要找國中念,在范特喜測試自己的產品、概念,實驗看看能不能work或修正,營業額會講話,試了一段時間,就會去調整,」無論這些創作者成功或失敗,都能在聚落中獲得前往人生下一階段的養分。
宜蘭鄉村再造,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范特喜就像個學步的嬰兒逐漸成長,開始有了向外走的能力,3年前走出117巷、中興一巷,今年還要走出台中,到宜蘭頭城落點。
「我們想要做微型店鋪,讓創業變得簡單,讓人口留下來。」鍾俊彥表示,范特喜想解決宜蘭人口外移的問題,要將草悟道模式再次運行,希望透過社區再造讓青年返鄉創業。
離開都市,前往鄉村,是范特喜的新年新希望。「不只是把商業帶進去,每個個案都不是複製,都市做什麼都不奇怪,在鄉村就不能太突兀,如果試著要複製這樣的經驗,不能都在都市裡。」走出去,是考驗范特喜模式是否可以不斷複製的艱鉅挑戰。
融入當地,是范特喜模式複製到宜蘭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想設置的是書店,」鍾俊彥分析,宜蘭週末不缺觀光客,但週間還是要倚靠在地人的參與,因此從親和力最高的書店做起,「至少要讓人想走進來」,結合在地議題,要讓當地人有認同感,將人潮一個個帶進書店裡,從空間參與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圈。
「這是美麗的責任,遇到困難就用資源跟耐心解決。」范特喜從2011年起步以來,整合面向愈來愈多,與承租人的夥伴關係也隨著時間日益加深,鍾俊彥也曾擔心,范特喜是否能乘載這麼多人的夢想與希望不斷地往前進。
幸運的是,「台灣的生命力來自於有很大比例的人,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鍾俊彥看著不斷擴大的范特喜地圖、週末絡繹不絕的遊客、週間還有街坊鄰居的走踏,在在證明了范特喜是個健康的有機體,正不斷地擴大、飽滿,答案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