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 為什麼聽不見自己的心跳?
整個島嶼,2013 年度關鍵字除了「假」以外,大概就是「抗爭」。為什麼南方炙熱的空氣中充滿了憤怒的硝煙,是不是所有進步 的追求,忘了思考,忘了對話,當人心益發荒涼時,你是否曾想過,「給荒野24 小時」,讓自己聽見生命的聲音。
從牙醫師、作家到環保志工,你無法用一個身分定位李偉文。他每週平均花23 小時看診,另外花23 小時當志工,其餘的時間,不是在看書、演講、書寫,不然就是走進山林,跟自己對話。
很多人會對李偉文開玩笑,說他不務正業。別的醫生每天光是忙著看病就來不及了,但他同樣開診所,卻比別人多很多時間寫書、當志工,不僅悠游於各種角色與身分之間,還相當怡然自得。
怎麼辦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天賦,除了工作之外,往往還有第二個、第三個內心渴望值得去追求,「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李偉文說,他40 ∼ 50 年來做的每一件事,就像中國地理旅行家徐霞客一樣,在天地人之間,看山看水識人,「閱讀、交朋友、遊山玩水」,是李偉文找到聆聽自己聲音的方法。
會有這樣的體悟,要從他開診所的第一年說起。當時,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
柏拉圖說:「當你的生活所需已經周全,還繼續工作, 代表你喪失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指的是人生除了物質,還有精神上的追求。 每個人時間有限,有東西可吃、有衣服可穿、有地方可住,若把力氣全放在追求物質, 就沒時間滿足生命不同層次的追求。
我們總不時萌發「生命是什麼?」、「如何找到生命價值?」的疑惑,更開始渴望追求一種恆常不變的道理。
這個道理, 李偉文透過荒野追尋,從大自然的律動裡,體會生命的啟發、思索自己想要什麼、希望追求什麼。
李偉文設計了一個名為 「給荒野24 小時」的生命命題活動。什麼是給荒野24 小時?就是在一年之中, 找幾次走進大自然,讓視野所及都沒有人為設施、沒有泥水地、沒有電線杆、沒有建築物,甚至沒有任何同伴,讓自己學習與自然獨處24 小時。
妙的是,「你會重新聽見生命的聲音。」他說。
「大自然對於我們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很重要,」李偉文認為,每個人都有跟自然有關的記憶,是儲藏在基因裡古老的鄉愁,若刻意接觸自然,能從中理解到人類跟宇宙萬物的關係,感受到生命意義的源頭。
在荒野裡獲得心靈餵養
為什麼,一定要到荒野去?對於自然與非自然事物的不同,李偉文感觸很深,他認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自然裡富含生命力的感動。
同樣是盛開的花朵,在自然野域中,突然遍地盛開的野百合,與人造花園裡,整整齊齊綻放的花卉,前者會觸動你的心弦,讓人感動落淚;後者的感動大多結束在一句「好漂亮」的讚美裡。
抑或是,當我們在動物園裡觀察一隻老鷹,與漫步原始森林中聽見老鷹盤旋啼叫相比,心中的震撼截然不同,那種悸動就是自然裡的生命力。「只有感受這種生命力,才能餵養我們的心靈。」
現代人習慣群居在都市中,遠離自然後,忘記人也是來自大自然,擁有因應、感受自然循環的本能。大多數人走進荒野,都以為只是學習樹種、動物,甚至創意靈感等運用性的知識,李偉文則是學習放開五官,用心去感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重新喚起與大自然互動的本能。
李偉文稱這種本能 是基因裡「自然的鄉愁」,讓人可以從自然的循環裡找到生命的意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往何處去。
在獨處中看見自己
盧梭曾說:「當一個人離群索居時,才可能體會出生命的意義。」李偉文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覺。10多年前,他搬到新店郊區,一出門就能與山林親近,但離城市也不至於過遠。
獨處對李偉文來說,是一堂美麗的自修課。現代人生活在都市中,有不少人懼怕一個人,他們將獨處時的孤獨狀態和寂寞畫上等號,加上在Facebook及Line等社群網路效應下,想獨處簡直是難上加難。
其實,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李偉文將 孤獨視為物理狀態,是指獨自一人、身邊沒有朋友;而寂寞屬於心理狀態,像沒有人理解時,自然覺得寂寞。「孤獨是分離的個體,寂寞是意識的孤島,是不一樣的。」
大多數人在孤獨中,會有3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只想打破孤獨的狀態。二是漸漸習慣,能安心下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三是孤獨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形成思索的養分,誘發出關於生命、存在、自我的深度思考和體驗。
「給荒野24小時」跟很多地區原住民成年禮類似,不論是獨自在森林,或獨力獵完山豬,形式雖不同,但共通點都是要「一個人。」
走進山林裡,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 唯有安靜下來,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時,才有機會感受與融入自然脈動裡,真正看見生活裡的點點滴滴。「獨處時,才能面對自己,聽見內心的聲音。」
線型人生vs.迴轉型人生
當心靈獲得餵養、能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人生的方向,才有機會擁有更多選擇、更多可能性。
現代人大多數都過著線型人生。不僅從小就被耳提面命,「要認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考到好學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賺錢養家→最後才能順利退休去遊山玩水。」
這種 線性人生,不知不覺也在過程中灌輸凡事都有標準答案的想法,讓人忘記真實人生並沒有賺多少錢就能得到多少快樂的標準答案;也沒有當多大的官才會加倍幸福的準則,更沒有要對社會多有貢獻,生命才多有意義的結果。
「所有的快樂幸福與意義,都跟別人沒關係,」李偉文說,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做什麼才值得。因為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他為自己安排迴轉型人生,把別人一生依序要做的事,都濃縮在1年裡過完,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同時身兼牙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真正原因。
原本閒暇時有空才看的書,放進每天的生活裡;原本年紀大了才去做的志工工作,從現在就參與;原本退休後才開始的遊山玩水,也提前放進每一年的行程裡。
「把每一年都當作一生來過,下一年,還可以重新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李偉文雖然減少工作時間,卻為當下生命增加彩度。
2014年,你想訂定什麼新計畫?不妨從「給荒野24小時」,聽見自己內心聲音開始。
以下是李偉文在荒野24小時而思考的24件事:
01.確定與不確定
面對似乎有規則,卻又常有例外的不確定狀況,狗都會發瘋,更何況人呢?
02.堅持與不堅持
我們是為了堅持夢想的追求而三餐不繼?還是務實的妥協謀求溫飽?
03.忘不了與記不住
當人的情意和感受逐漸稀薄, 我們的生命還剩下什麼?
須找到方法舒緩「不確定」所帶來的壓力。
04.有用與沒用
太陽不能點燃香菸, 但那不是太陽的錯。太陽能點香菸,那也不過就像火柴,有什麼稀罕?
05.夢想與現實
當一個人有了夢想, 卻遭遇了挫折,他能不能堅持下去?
06.問題比答案重要
打開自己思考的舊框架,就是不斷追問: 「為什麼?」
07.美好的錯誤
怕犯錯?變動世界, 沒有永遠不變的答案,錯誤中才能前行。
08.追求沒有終極答案
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能待在原處,不就是當下職場工作競爭的寫照,也是我們夢魘的來源嗎?
09.留下最好的禮物
當生命終結,什麼都帶不走時,你能留下什麼?
10.帶著一生的準備前來
時機永遠不會成熟, 到底該做哪些準備才夠?
11.人生三問
你是誰?你在哪裡? 你在生命現場嗎?
12.給時間一點時間
多長的時間算長?多短的時間算短?當我們抱怨時間不夠用時,真正想過是「必須」、是「想要」做的事嗎?
13.人生何來早知道?
如果____那麼困難的話,為何要到處奔波去做?
14.拯救荒心
只有改變人心,才是保護環境最根本的方式。
15.小心組織與體制的同化
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只要時間夠久,你最後變得離不開它。這就是體制化。
16.跨界的勇氣
Renaisance man 文藝復興人,指的就是能詩能歌、允文允武、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才多藝的讀書人。現代的文藝復興人在哪裡?
17.每個人都只擁有部分的答案
若一味指責對方,把別人妖魔化,當我們沒有辦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沒有辦法深入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是很難讓別人真正的改變。
18.幸福的條件
幸福何處尋?什麼是最好的時刻?什麼是最好的地方?
19.閱讀的無限可能
有書為伴,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
20.偶爾生點小病之必要
為什麼我們不能在身體健康還能活蹦亂跳時,就讓「一切變得深刻」呢?為什麼要等到生命被迫到最後境界時才願意改變呢?
21.我們的空閒時間跑哪去了?
對人生而言,究竟什麼是價值高或價值低?我們可曾好好思考過嗎?
22.朋友與我同行?
人生路上,有沒有好朋友相伴?
23.尋找自己的秘密花園
想回家卻又不想立刻回家,這時候你會想去哪裡?
24.抬頭往前看的人生
幸福是人人想追尋的,但是,人生卻又有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若我們遭遇到無可奈何的困境時,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