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他不是說,現在的他已經無力再談感情了?可是沒想到分手不到3 天,他就立刻跟她在一起。我好生氣,覺得自己被耍了!原來我一直以來都被蒙在鼓裡。曾經我是這麼地相信他,甚至連分開的時候都相信他只是累了,沒想到才一轉身,他就愛上別人?」Elaine 說,語氣憤恨卻又隱隱作痛。
這1 年多來我收到各種信件,有人對伴侶的忽冷忽熱感到困惑,有人因為對方的驟然消失而難過,但最常收到的問題還是:我們分開了,我很難過,怎樣才能快一點好起來?還有沒有機會挽回?要怎麼做, 對方才願意回頭,和我重新開始?
關於分手,你必須知道的幾個事實
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沒有解答,而是可能在一開始就問錯了。關於分手,你必須知道以下幾個事實:
1. 別欠情緒債:好好傷心,就是好好對待自己
你或許會希望自己不要再哭了,可是美國傷心療癒協會的John W. James 與Russell Friedman 指出,在分手之後,你該做的第1 件事並不是故作堅強,而是好好傷心,因為現在沒有被「恰當處理」的悲傷,都會在往後你脆弱的時候,冷不防地出現襲擊你。《張老師月刊》的調查發現,4成的人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平復心情,不過這段時間內的傷心並非徒勞無功,而是要藉此好好整理自己。
小時候我們跌倒、受傷了,家人都會拍拍我們,要我們別哭了,要勇敢; 所以長大以後,我們學會故作堅強,離自己真實的情緒愈來愈遠,防衛愈來愈多。有時候忙完一個段落,突然覺得自己好空好空,寂寞和悲傷一起湧來,因為那些未曾被好好對待的傷心,並沒有真正的消失,只是累積成「情緒債」,有天還是得還。與其等到心力更加交瘁時在一次崩潰, 不如趁現在好好處理傷悲!
2.被甩,讓你更有「力」:請把力氣花在對的地方
美國生物人類學家Helen Fisher 曾提出「挫折吸引力」(Frustration Attraction),就是當一個人被甩、被拒絕或失去所愛之後,因為「關係的發展不如預期」,會千方百計地想挽回對方(我要怎麼做,他才能看見我的好?)、竭盡所能地否認現況(或許他還是在乎我的,只是他一時被惑了),甚至做出許多耗盡能量的事情。當預期與現況產生落差,這個「位能」會促使你做很多事,來挽回這段關係,或是抵銷這個「能量」。
他的離開你已經夠難過了、夠討厭自己了,但為了讓自己快點好起來,你大吃大喝、恣意購物、瘋狂工作, 希望能從這些活動中快樂一些,沒想到愈吃愈胖、愈花愈多,變得愈討厭自己,然後又持續的吃吃喝喝,形成一種負向迴圈。
3.有些事情你想不通,那是因為你需要的不是動腦,而是動手
「他說要好好冷靜一陣子之後,我每天都在問自己: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會不會是我太黏?管太多?還是他根本從來沒有愛過我,只是把我當暫時的過渡?還是他其實喜歡上別人了?還是⋯⋯」
Kelly A. Sorenson 等人的研究指出,面臨關係的結束,我們最會做的就是反覆思索、探詢分手的原因,唯有找到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分手原因,心裡才會好過一些。我們抱持著一個假設:如果事出必有因、如果關係的破裂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錯事,或是哪些缺點造成, 那麼只要把這些過錯缺點修改了,再加上一點彌補行為,破裂就可以被修補,關係就能重生。但是,這樣的假設有2個問題:
A. 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個重大的決定,從來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關係走到這步田地,更不會是被甩的一方所「獨自」完成。許多研究指出,「價值觀不同」、「缺乏溝通意願」、「家庭背景差異太大」,都不是「一個人努力想破頭」或是「不顧一切犧牲改變」能夠修補的。
B. 別再騙自己了!你無法瞬間改變。你可能承諾自己或對方「沒關係,我可以改,從今以後,我不再那麼愛吃醋,不再這麼地有占有欲,也許他就會回頭!」,可是你後來卻發現,再多的承諾、再多的保證,你跟他之間還是存在緊張,一段時間之後,你說好的那些改變,還是故態復萌。心理師蘇絢慧曾說:「我們總在相同的模式中,期待一個不一樣的結果。」你跟他的相處模式並沒有改變,還是被恐懼與害怕支配、還是擔心失去對方,這些暫時的改變,也只是暫時而已。關係中的改變與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同心協力,而不是一廂情願而已。
所以,傷心難過之餘,你該做的不是拚命地去想到底哪裡做錯了,而是給自己一點空間,然後讓自己有一些「正面愉快的體驗」,讓身體分擔一些大腦的負荷,著手做一些消耗能量、又有益身心的活動。
走出失戀的3 個方法
說的總是比做的簡單。在傷心欲絕、怎麼都想不通的時候,你可能在書上看到「往正面想」、「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找朋友陪伴你」等論點,甚至被裡面細膩的文字、深層的同理所打動;但是合上書之後,你還是會難過,還是會覺得心有不甘,那該怎麼辦?光是閱讀、了解或頓悟, 是無法讓悲傷止步的,你需要一些「實戰練習」,一點一點地帶你走出失戀的谷地。
1.締造心流:從事讓你「渾然忘我」的活動
John W. James 與Russell Friedman 指出,在前述眾多「消耗能量」的活動當中,「運動」可能是比較健康的選擇。運動後所產生的腦內啡,會讓你有正向愉悅的感受,同時保持身體健康、促進血液循環。例如,在一次與瞿友寧導演對談的講座中,他說有些女星在失戀後, 選擇穿上球鞋、防風外套、戴網球帽,繞著市區在夜間慢跑,或是每週定期上跳舞課,幾個月下來,生活有了新的重心,也不再自怨自艾。
遺憾的是,並非每個人都喜歡流汗,尤其在心情極度憂鬱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想動,只是躺在床上翻滾, 或一直睡覺。這時,下棋、烹飪、打球、拼圖、手工藝等可以讓你「全心投入」的活動,也都是可能的選擇。
「在一個睡不著的夜晚,我已經被自己的反反覆覆摧殘到體無完膚。真的很累,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突然,一陣飢餓感襲來,我才發現原來已經好久沒有像樣地吃點東西了。拿出一直很愛吃的花生醬,卻怎麼都打不開。我掩面崩潰大哭,心想連果醬都欺負我!不知道哭了多久,突然念頭一轉,何不自己來做果醬呢?於是從冰箱翻出前一天做蘋果派剩下的蘋果,開小火慢慢地熬、慢慢地等它收汁。看著鍋子裡面滾著的氣泡咕嚕咕嚕,冒起又破裂,好像自己的反覆。當我把果醬盛起來,放進玻璃瓶裡面,突然覺得好有成就感。原來,再多的反覆、再多的煎熬、再多的起伏,最後都會淬煉成一種甘甜。」April 說,然後把圍著格子領巾的果醬交到我手掌心。
這些活動有什麼魔力?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 指出,當我們做一件與自己能力相當、有挑戰性,但又恰好能勝任的事情時,通常會渾然忘我、失去時間感,並覺得有成就與愉悅感,這就是所謂的「心流經驗」。每個人感興趣、能勝任的事情各有不同,找到一件能全心投入的事情,好好做吧!
2.自我肯證技巧:你守護的是什麼?
失戀最難過的不是對方離開,而是他帶著有關你的部分一起離開,卻把他的一部分留在你的生命裡了。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你的自我概念被動搖了。那該怎麼辦呢?根據Steele 的自我肯證理論(self-a_rmation theory),選擇3 項「對你來說相當重要的價值觀」,然後試著描述「這個價值觀對你來說為什麼重要」,或許是一種可能的出口。
舉例來說,你覺得「愛、包容、關懷、驕傲、感恩、快樂、同理心、自由、滿足、自私、評論、給予」等幾個價值,哪些對你來說重要呢?為什麼?一些學者主張, 這樣的書寫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是一種自我超脫的歷程。當你描述你在乎的價值(例如愛),你開始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更大、更多的「他人」,就會開始感覺到你是與世界上的其他人緊緊連結的。是的,他離開了,但是你並不孤單,你所在乎的事情、你所關注的價值仍然運行著,仍然有許多跟你想法相仿的人,與你一起守護著那些你說什麼也無法放棄的重要價值。
3.心理位移:難過的時候,就寫點東西吧!
談到書寫,一項實際被應用在情傷復原的研究是「心理位移」的日記書寫。國內學者發現,可以用「我」、「你」、「他」為主詞寫3 次內容相仿的日記,進而帶動負面情緒的舒緩(可一週一次,連續書寫2 個月)。下面是具體的例子:
「我」:我其實很想衝到她家,把我想跟她說的話都說清楚。但是我知道,現在就算是說得再多,都於事無補了。她早就已經對我沒有感覺,我這樣繼續下去只是把自己……
「你」:你本來有一股衝動想直接跟她說你的想法,你想告訴她這段時間你對她付出多少,她卻都沒有看到。可是你知道,如果沒有心,說再多都沒有用了,而且你很清楚自己的狀況已經糟到谷底,不能再這樣墮落了……
「他」:他一直想當面跟她說清楚,也希望她能把劈腿的事情坦白。可是,他沒有勇氣,他知道這一去,一定又是軟弱、退讓、不捨,然後又放任她舊事重演。他很清楚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在上面的書寫中,3 個人稱其實都是指涉你自己,描述同一件事情。先是在「我」當中宣洩情緒、坦然面對傷心,在「你」的角色扮演陪伴、溫暖、同仇敵愾或批評指責的朋友,最後用「他」的觀點,為這段糾結帶來更多理性地看見。
分手,是必經的學習
許多人以為「時間會帶走一切」,包括傷心與憤恨, 都會隨時間所沖淡。不過真正重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在這段時間之中,你究竟做了什麼改變、進行多少努力,讓自己更好,不為了誰,就單純地為了自己。
你可能要經過一連串的否認、衝突、拉扯、自我沉浮, 爾後才能漸漸起飛走出,但是這並不表示這段時間的掙扎是白費力氣的。透過這些練習,你漸漸學會和自己的傷心共處、學會不再防衛逃避、學會從對方的離開之中, 看見自己原來還可能愛,還是可能,擁抱自己相信的許多事情,一直一直堅持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