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樂活南庄音樂祭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3-10-24

瀏覽數 4,100+

樂活南庄音樂祭
 

依循著節氣過日子,是祖先古老的智慧,諺語道:「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從7月的小暑開始, 天氣愈來愈熱,更有「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的說法,天熱人懶,連三餐都懶得煮。

夏日炎炎,除了躲在不見天日的冷氣房中,不如選擇到苗栗南庄歇夏避暑。

南庄是苗栗東北隅的山中小鎮,由客家人、閩南、賽夏以及泰雅族群所組成,境內氣候溫和,年均溫約在20 度左右,相對於都市,這個地處偏遠山區的聚落,還保留著若干緩慢、悠閒的節奏,讓每個造訪的旅人得以喘息透氣。而南庄一年一度的夏日音樂盛會,通常於7 月在南庄遊客中心舉行,在純樸奔放的客家童謠以及原住民歌聲中,領略生活的美好與感動;活動結束後,則有閉幕煙火的釋放,在夏夜中,凝望煙火絢爛的夜空,洗去夏日的睏乏與黏膩。

在1950 年代,南庄曾經有過繁華榮景,當時有20 幾家礦業公司,周邊應運而生的戲院、茶室、小吃店林立,但是隨著礦業的沒落,南庄的繁華也跟著凋零,為謀生存人口不斷外移,從極盛時期的4 萬多人, 如今剩下1 萬多人。

有趣的是,經濟的沒落,卻讓南庄因此幸運保存了好山好水。直到1996 年,第一屆南庄鄉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張紹鵬與一群夥伴推動社區營造,這個世外桃源才開始逐漸為外人所知,以全新的面貌重現於世人面前。

南庄的思念,唱出客家思念與堅強

講到南庄,最知名的景點就是南庄老街「桂花巷」了。朱紅色磚塊牆壁古意盎然、韻味十足,平日的小巷則散播著寧靜的閒適,假日則充滿音符躍動的活力和生命力。

進入街內,很少人會注意到「桂花巷」3 個金字上方有一排「豆芽菜」(音符),其實這些音符是客家名曲《天公落水》前兩句歌詞「天公哪,落水唷」的弦律。

「桂花巷」這個名字詩情畫意,但南庄並不以種植桂花聞名。張紹鵬解釋,過去當地人中午時喜歡到位置隱祕的「桂花巷麵食店」用餐,爾後,到此用餐或小飲幾杯就以「桂花巷」為暗號。對於南庄的遊子而言,到桂花巷吃一碗手工麵,配上青蔥或紅蔥頭爆香的烹調方式,才是最樸實懷念的客家滋味。

除了飲食,位桂花巷底山坡下方的「洗衫坑」最能展現客家文化的節儉刻苦精神。洗衫坑舊名「水汴頭」,是過去的水力發電廠,在灌溉水圳上鋪洗衣石板,就成了民眾洗衣的聚集地。即使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洗衣機,每天早上或傍晚還是可以看見民眾聚集於此洗衣服,充分展現客家人勤儉特性;而居民在此一邊洗滌衣物、蔬果,一邊談天八卦,展現鄉間濃厚的人情味。

順著桂花巷往上,有一片沿坡而建的舊式紅磚屋,這是從事挑夫工作的人們所聚集的地方,相較於外面大街較為富裕的商家,這一帶有「貧民窟」之稱。但隨著下方桂花巷日漸商業化,狹窄的巷道內,遊客與店家吵雜擁擠,在張紹鵬心中,上方的貧民窟反而搖身一變成為遺世而獨立的「仙境」,到老街吃完手工麵、吃完桂花湯圓,不妨試著在傍晚時分到貧民窟漫步,俯瞰下方充滿著人間繁華的桂花巷,別有一番不同滋味。

到護魚步道賞魚,聽大自然樂章

「走!帶你們去看水中螢火蟲!」南庄老街前行不遠處, 就是南庄人的天然水族館─ ─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 步道全長2.4 公里,溪流潺潺,沿途是綿延不絕的竹林, 風一吹過,掀起層層綠浪,即使在正午時分也不會曬到太陽。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而張紹鵬口中的「水中螢火蟲」,其實是分布於台灣各山地無汙染溪流之間的「苦花魚」(台灣鏟頷魚),成群的苦花魚在石頭上啃食矽藻時,身體會側身翻轉,陽光照射在魚鱗上,經過反射之後,在水面下閃爍著點點銀光,彷彿螢火蟲美麗的光芒。

蓬萊溪是苗栗縣第一條封溪保育的河川,早年人們生活困苦,為了打牙祭,常有不肖之徒以毒魚、電魚的方式抓魚,使得蓬萊溪裡的魚蝦漸漸減少。

為維護河川生態保育,2000 年起,張紹鵬與蓬萊社區居民自組護魚巡守隊,開始守護河川,推動護魚行動。而2001 年,鄉公所也正式公告實施封溪護魚計畫,希望留給後代子孫一條美麗的溪流。

只要走過護魚步道,你就能深刻感受到什麼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溪流兩側峰巒陡峭、巨石型態各異,清澈見底的溪水內,台灣石賓、馬口魚、短吻鐮柄魚、台灣間爬岩鰍、苦花魚自由自在地悠游;而鉛色水鶇、小白鷺、夜鷺駐足岩上,林間飛舞的則是鳳蝶、小紋青斑蝶、枯葉蝶、琉球蛺蝶、石牆蝶與蜻蜓、豆娘翩翩飛舞, 夏季夜晚更有螢火蟲。到護魚步道除了賞魚,順道聆聽大自然蟲鳴鳥叫的樂章,這才是最適合夏天的消暑方式。

原民歌舞, 純樸又充滿生命力

南庄為多族群文化地區,除了客家、閩南居民,更是賽夏及泰雅族人主要居住處。

一般人對賽夏族的印象,主要來自矮靈祭。傳說從前賽夏人和一群身高不足3 尺的矮人隔河而居,矮人擅長農耕技術,每年的收穫季節,賽夏人都會請矮人前來驗收穀物並慶祝豐收;但矮人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憤怒的族人設計報復,沒防備的矮人果然中計溺水,只有兩人活下來。倖存的矮人警告賽夏人必須舉行矮人靈魂的祭典,唱他們教授的祭歌,否則農作物將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賽夏族人將原來在秋收月圓時(約農曆10 月中旬)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pas ta’ay,巴斯達隘)。

矮靈祭每2 年一小祭,每10 年一大祭,每天落日後, 族人就展開祭儀、歌舞到天明。在娛靈之夜,歌舞達到最高潮。幾個年輕力壯的賽夏男子,扛著一根長杆,上面掛著寫有各氏族姓氏的舞帽,在隊伍中穿梭,舞帽上綴有許多鈴鐺,隨著舞步發出有節奏的響聲,當黑夜來臨,夜幕升起,舞者翩然起舞,器物互相碰撞敲擊,其音清越,景象詭異而神祕。  

由於祭歌複雜難學,只有朱姓的族人學會全套的祭歌,因此每一次的矮靈祭均由朱姓長老擔任主祭。而賽夏族巴斯達隘文化協會理事長朱仁貴正來自朱家,他常在賽夏文物館前的市集擺攤,遊客參觀完文物館後,不妨向他討教更多矮靈祭的豐富文化。

順著東河而上,位於鹿湖溪與風美溪交會的「神仙谷」,則是泰雅族的居住地,也是國片《賽德克巴萊》的拍攝地。神仙谷是早期為泰雅族人祖先的墳墓區,舊名叫死亡谷,地寬闊,共分為上下兩層,落差約30 公尺, 水流從上層傾瀉而下,形成多道奔騰的水瀑,姿態各異, 下方形成水潭,清澄無比,谷地河床巨石嶙峋,其中有兩道落差最大的水瀑,猶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

夏日,漫步南庄,感受秀麗的自然景觀與多元文化,是人生難得的悠閒與空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