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來是抓不住的寶藏,哪怕是再如何有權有勢的大人物也喊不停時鐘,如何榮華富貴的地區也擋不住物換星移。
正當全台灣都拋下時代的泛黃物事,邁向進步現代化的城市街景,卻仍有一些地方像是被按下了哆啦A夢的時間暫停鈕一樣,意外的用優雅姿態向時間抗衡。而台南的神農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保留了清朝的民宅建築,保留了舊時北勢街的殘影,神農街是清朝時期最繁榮富庶的區域,連接台江內海,重要的交通要塞與商業貿易基地,最新奇的物事、最富庶的買賣,都在這條街上蓬勃發展。至今,神農街仍是目前保留清朝老屋最完善的街道之一。雖然許多房屋已經過多次轉手、租賃,但經過改建的屋子們卻像是有著意外的默契,非但沒有破壞整條街的古老一致性,反而增添了老屋新生的趣味。
許多另出心裁的咖啡店,以及愛好老屋的藝術家都選擇在此棲息,他們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在神農街古老的空氣裡,挑起這條塵封多年老街的神經,像是要讓它記起當初北勢街意氣風發的榮景,用有別於以往的新樣貌再次興起。還不曾體驗時光暫停的滋味嗎?不妨一探神農街沒落的輝煌吧!
清朝最繁華的街道,多元的庶民文化
前人走過的痕跡及各式方言,在府城的老靈魂裡反覆流連,日光照進哥德式的窗台,照映出府城多采多姿的樣貌。時光倒轉,台南市區內由台江內海殘餘水道形成的5條運河,正像是人的指掌,是當年府城最繁榮富庶的區域,也因此發展出有趣的庶民文化。
資深文史作家、同時扶植台南文創產業的王浩一分享,台南這塊土地上有著數不清的歷史故事,如果要真正深入府城的靈魂,就必須要先能體會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不是在古蹟景點走走停停就能窺見。
而說到老房子,台南無人不知的神農街,藏匿著台南最古老的房子,每家每戶都印證了當初歷史的輝煌時刻,現在也成了新興的觀光勝地,不只有年輕人開始力行老屋新生、經營起咖啡廳,也有藝術家流連此地,把工作室開設於此。
300多年、5個甲子過去,神農街過去的歷史可說是風靡一時,當時的神農街稱作「北勢街」,恰好位於淤塞前的北勢港跟佛頭港之間,放眼望去,左右兩側每間房屋的門面皆不算寬敞,但屋深卻可以長達百餘公尺,而且都是2層樓、有上下2個門的設計,是因為當時的店家都是在1樓經營生意,貨物則直接透過繩索從2樓吊運上去,這也難怪神農街的街屋門口都有一塊貨枕石,正是為了搬貨方便。
但這些榮華富貴,卻在1823年(道光3年)面臨危機。該年曾文溪因大風雨而改道流入台江,大批泥沙淤積於此,也讓台江內海逐漸被填滿,造成船隻航行困難,雖然當時的貿易三郊費盡心思與大量金錢疏濬,但卻無法改變台江的命運,也讓三郊因此面臨龐大的經濟負擔,最後被迫結束,從此五條港與中國大陸貿易走入歷史,而神農街也就此沒落。
至今,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舊房,穩定而帶著幾絲滄涼的美感,讓老舊的木頭充滿歷史的味道,而這些仍然披著舊時華服的房子,經過了些微修改後又再度成為誰的居所呢?在親眼看見這些老房子前,你也許不曾感受到,時光是真的在走,而且走得比你可以感受得更長、更遠。
當榮華不再,我們要如何留住沒落的輝煌?
這條台南最老的街道,意外吸引台南最年輕的少年人們來這裡實現開店的夢想,老屋原汁原味,只是用途變成了現代酒館、咖啡館,及各類藝術場域。有販售創意設計小物的店家、有販售老奶奶時代柑仔店的老物商店、有藝術家的創作工作室⋯⋯,不勝枚舉的風格店家,賦予神農街新的生命,延續這份古老的輝煌。
黑蝸牛工作室
「命理家從掌紋來推測一個人前世今生的心靈圖像
動物身上的斑紋,植物身上的年輪、木紋
是自然界美麗的圖像
老天爺在動、植物身上留下獨特的印記」
古樸的門口擺放著木製的櫃子與信箱,還有一個小小的招牌,上面寫著「黑蝸牛+慢慢鳩木工作室」,右方的小門小巧精緻,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拉開門以後,你才發現店門雖小,但屋內的空間卻比想像中更為寬敞,而牆面還保留著紅磚的形式,天花板上也存有清朝時就在的檜木,整個空間保留著老屋的氣味。
黑蝸牛工作室所在的這間房子其實已經有293年的歷史,設計師劉烽從做劇場舞台的道具開始,後來才因興趣而轉作專業的木作設計師。原本在台北工作的他,在一次因緣際會來到台南,一眼就愛上這間老房子,說什麼也不願意放棄這個緣分。
也因為這樣,劉烽租下這間老屋當作自己的工作室,也與另一位創作者林育正結緣,一起經營木作坊。劉烽的木作講求環保,常到各地找老家具、廢棄木頭當作創作原料,賦予舊木料不同生命。
劉烽說,愈是古老的木料,愈是經歷過歷史的考驗,每一個疤痕、每一輪年輪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與痕跡。這樣的木頭製作起來不只穩定性較高,也更有樸質、安定人心的穩重感。
「人情味是我最喜歡老街的部分」,劉烽和林育正剛剛租下神農街的工作室時,水電都還未接上,沒水沒電的,靠著鄰居大方牽來電線借用,這樣的熱情讓劉烽大受感動。也因為如此,劉烽雖是從台北來,卻與鄰居培養出禮尚往來的好感情,常常鄰居送東西過來,劉烽就幫忙修裡老家具。而這一切也反映出他有多麼喜歡神農街,也希望能靠著舊木料創作讓這股老味道持續下去。
太古咖啡101
「想要盡量留住屋子的原始素材,
像是選用福州杉木的屋樑,
或是取自日本商船甲板的2樓天花板,
都是極珍貴現在很難找到的舊建材,
因此決定不拆除也不以水泥油漆包覆」
位於神農街尾的太古咖啡,是街上無人不知的店家,許多人慕名而來,都是因為太谷咖啡獨具風格的工業設計感,及它巧妙的將店面融入老房子的特色,呈現台南目前最風尚的老屋新生熱潮。
老闆兩兄弟因為熱愛歐美的古董與新奇物事,而在神農街開了2間別出心裁的店面:一間是販賣老家具兼小酒吧的太古百貨,一間是供應下午茶的太古咖啡101。其中太古101是間2層樓的房子,就坐落在神農街與康樂街口,還有一個小小的陽台及大面的透明玻璃窗,讓人可以直接看見店內情景,整間咖啡店營造出的工業風格,無論是椅子、擺飾,及空間的設計都讓人相當驚豔。
老闆馬克分享,他剛找到這棟房子時幾乎處於半廢棄狀態,又加上剛創業資金不足,所以兄弟兩人乾脆捲起袖子親身下海改造房子。不過也因為如此,兩兄弟在改造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老房子的奇妙之處,像是福州杉木做成的屋樑,以及取自日本商船甲板的2樓天花板,都是極其珍貴的吉光片羽,因此決定不拆除也不以水泥油漆包覆,留下原始的古樸樣貌。
把老屋既有的珍貴資產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其實正是「老屋新生」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在發展現代化與保留古蹟中最恰當而實際的平衡點。不僅保留了歷史的痕跡,也物盡其用的發揮它的價值。
不過神農街從古老的舊巷弄搖身變成文創商機的焦點,仍然有人持懷疑的態度。有些聲音反對外地人士在神農街經營店家,認為保留房屋的原貌就好,額外的改造跟經營反而會破壞當地的樣子。但是反過來想,如果因為有更多人關注老屋,而讓它得以用另一種方式存在,是不是更有可能可以避免被政府拆除命運?
是不是好事,其實只在於經營的人是否對老房子有情感,以及是否知道這塊土地的故事。如果是真心喜歡這些舊資產,就有機會可以賦予它們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