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捕捉波光的瞬間,發明另類新詩

旅英設計師曾熙凱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3-10-01

瀏覽數 4,300+

捕捉波光的瞬間,發明另類新詩
 

即使是最平淡無奇的生活,也充滿許多詩意的瞬間,或許是夏日午後微風吹拂樹葉的輕柔沙沙聲,貓咪在公園裡慵懶地曬著太陽,瞇著眼看光與影的嬉戲追逐,也或許是陽光反射水面投射出的細碎波光,像極了閃爍無瑕的鑽石。

這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總是能喚起人們深埋在內心的柔軟與渴望,忍不住踮著腳尖,放慢腳步,多希望時間就此停下腳步。偏偏,這些美好稍縱即逝,隨時會被都市匆促的心理時鐘與喧擾的腳步打斷、消失。

若文學家、藝術家總是用創作追憶逝水年華,旅英設計師曾熙凱除了沉醉在當下,更試圖用充滿詩意的實驗性設計手法,將這些美好凝結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詮釋。就像設計鬼才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所說:「設計師有個職責:發明新的故事,發明新的詩。」

「波光」(Ripple),正是曾熙凱最新的詩作。他和夥伴陳函谿從池畔的水波光影得到靈感,設計出讓鹵素光從聚焦點射出、隨著鐘型口吹玻璃緩緩旋轉,投射在牆上的光影變化彷彿水波流動。

這件充滿詩意與想像力的美麗作品,讓他們一舉拿下米蘭家具展「衛星沙龍獎」(Salone Satellite Award)第3 名和最大獎「設計報告獎」(Design Report Award), 這是該獎項舉辦14 年來,首度由台灣設計師獲獎。

一夜成名,曾熙凱正忙著與維也納一家知名水晶品牌洽談授權,並著手準備下半年的展覽邀約,儘管忙得天昏地暗,但是曾熙凱卻似乎有種魔法,依然保有自己的生活步調,總是掛著鄰家大男孩般的親切微笑, 聊起最近和夥伴創立的新品牌、新創作,眼神閃閃發光,充滿熱情地描繪他對設計的想法與之後想要實驗的計畫。

在描繪遠景的同時,曾熙凱卻沒有忽略當下的生活, 在別人眼中瑣碎絮絮的小細節,也充滿了樂趣。例如在採訪時,他一邊聊著接下來的計畫,一邊觀察著餐廳的擺設、燈光的位置,甚至是椅子的線條,從這些細節中,延伸推論出現在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美學素養。

原來,曾熙凱對設計的熱情,來自於他對生活的熱愛與投入,唯有當你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才能用充滿好奇讚嘆的眼光,將每一絲觸動的情感帶入設計中, 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及詩意。

成為自己,再把「自己」放入作品中

如何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曾熙凱的答案絕對會出乎你的意料:先成為你自己。

2008 年,當時就讀台灣科技大學設計所的曾熙凱獲得「教育部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獎學金,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RCA)進修1 年,RCA 的自由與創新氛圍深深震撼了曾熙凱,他開始渴望跳出熟悉的台灣,試著挑戰自己的極限與可能,在他的爭取下,才破例從參訪學生轉為正式生。

RCA 設計系的特色是採平台系統(platform), 採師徒制,讓老師帶著學生花1 年的時間來思考、實踐學生有興趣的計畫,主題包羅萬象,從社區營造、量產家具、家飾品、產品設計到工業設計,但不論選擇什麼平台與題目,老師永遠不會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放手讓你實驗、摸索、失敗,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想法與習慣。

「在這段摸索過程中,我才發現來RCA 不是為了成為第2 個 _____(可以代入任何設計大師的名字),而是要成為你自己。」曾熙凱對照過去的求學經驗,才發現當你缺乏尋找自己的摸索期,就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及風格,就像橡皮圖章一樣可以被快速複製,當然也容易被取代。

就像曾熙凱自己,從前只認識設計師的「名字」,卻從來沒有去深入了解設計師的思考邏輯,也從來沒想過,自己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手法,一心只想模仿大師的風格,做出會得獎的作品。

但是大師的風格之所以獨一無二,就是因為他們先尋找到自己,挖掘出屬於自己生活中的獨特性與文化底蘊,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長出自己的線條。

「當然,這個『成為』的過程會拉得很長。」曾熙凱補充,在這段時間,他做了很多大膽瘋狂的嘗試,例如鋪設一個由磁鐵構成的場地,再製作一雙磁鐵負極的鞋子,利用磁鐵互斥的特性,讓平凡無奇的「行走」這件事變得充滿意外與驚奇。

或許這些實驗,不見得能夠成為一個產品,但是卻讓曾熙凱開始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及想法,讓自己的設計不只有72變,而是365變,從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設計不是目錄商品,而是生活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好的設計,一定能夠撥動人們心中的某根弦,不論是溫暖、幽默,甚至是欲望,都來自於設計師對生活的好奇,以及對人性的洞察。

曾熙凱的英國求學生涯,不像上課,反而是一種扎實的生活體驗。「在歐洲學設計經驗很不同,在這裡,設計不是目錄商品,而是生活。」如果設計師自己都沒有美好的生活經驗,如何設計出令人感動的作品?

生活在熱鬧前衛的倫敦,曾熙凱沒事時總是喜歡四處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及當代建築,城市一年到頭總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供民眾參與,尤其是充滿活力與混雜各種文化的東倫敦,永遠都有新鮮事發生,從這些喧鬧嘈雜的人間煙火中,曾熙凱總能嗅到新的設計靈感與可能。

「我喜歡有意識地去覺察生活中每個美麗當下,再試著用各種實驗性的設計手法重現這些瞬間。」就像「波光」,概念萌發來自2012年,曾熙凱受邀到義大利帶領一個工作坊時,當時他們住在一棟非常有歷史的設計旅館裡,而旅館主人也很大方地招待設計師使用SPA作為慰勞。

當他靜靜地躺在SPA區泳池的一角時,看見水波線條在陽光的照射下,倒映在牆上,充滿不真實的寧靜與美好,這個景象深深地烙印在曾熙凱心中,他隨手寫下「遇水形變」、「移動的燈」、「水波反射」、「上下起伏的光面」、「柔軟的面」幾個關鍵字,有空就開始思考如何重現這個水、影嬉戲的畫面。

回到倫敦後,曾熙凱便開始與合作夥伴陳函谿著手嘗試設計,但是試過了各種方式,就是無法重現那種不經意搖曳生動的水光折射。有趣的是,他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碰到瓶頸時,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解決方法。

在某個美好的夏日午後,陳函谿在餐館吃飯時,隨手舉起桌上的杯子把玩,沒想到陽光透過玻璃杯,產生美不勝收的光影效果,「這不正是我們想追求的光影變化呢?」於是他們最後從玻璃和光影著手,讓光線透過不規則凹凸的玻璃體,在牆上折射出彷彿自然水波的光影線條,搖曳生姿。

只要一打開這盞燈,不論你人在哪裡、手邊有多少待做事項,你就能夠隨時進入另一個異想世界,就像是面對波光粼粼的大海表面一樣,時光停止流動,不自覺放鬆了自己的感官。

因此,與其說曾熙凱試圖重現這個美麗的景色,不如說他想透過這盞燈,重現那個在義大利泡著SPA 的悠閒瞬間,在那個當下,他能夠暫時拋開尚待完成的計畫、課程及種種壓力,給自己一段時間,專心看著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

設計的目的,不只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誰說設計不能也是一種哲學性的探索、藝術的創作、一場新的材質與製程實驗,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用設計深入土地,參與人們的生活

儘管設計風格充滿詩意,曾熙凱並非那種只關注風花雪月的設計師,相反地,他非常「入世」。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他的臉書頁面最常出現的不是設計相關文章,反而是核災對環境的影響、大埔拆遷事件,到從「圓仔熱潮」看動物園存在的意義等, 各種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嚴肅社會議題。

「我常在想,能不能用設計更深入這片土地,用設計解決一些問題?」從這個問題出發,曾熙凱在2011 年從RCA 畢業後,展開了「青銅中國」(Bronze China) 計畫,和從古代就開始出產青銅器文明的河南工匠合作,希望將現代設計與青銅製造工藝結合,生產出適用於現代人們居家生活的日用品。

當時曾熙凱單槍匹馬地跑到中國河南省的小村莊, 連當地人都搞不懂他想做什麼,因為當地早就形成一個完整的青銅工藝品的產業鏈,一個現代工業設計師跑來蹚什麼渾水?

但是曾熙凱卻觀察到,當地青銅工藝品的生產,大部分還是停留在生產仿古器物或是大件的老式青銅器上,缺乏創新的設計,每家生產的工藝品都大同小異時,很容易陷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想要避免價格戰,最好的方式,就是讓產品開始有差異化。」曾熙凱試圖在當地充沛的銅器生產力的基礎,加入創新的設計,帶來新的產品線,改變當地單一的青銅工藝品結構。

曾熙凱就像人類學家一樣,駐點在這個村莊,從頭開始了解銅器生產的各種工藝材料與製程,從中尋找創新的切入點,例如將蠟受熱變形的特性,運用在青銅器的蠟模製作上,透過反覆的堆疊,讓表面產生如山似水的效果,目前已經開發出銅鏡、吊燈系列商品,進入歐洲幾家設計品商店。

「青銅中國」只是個開始,或許不會這麼快就有成效, 但曾熙凱卻從沒想過放棄,「如果不踏出第一步,永遠不會有改變。」原來,真正詩意的,並不是浪漫的產品設計,而是曾熙凱對生活的熱情與對人的終極關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