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這裡有一個美麗的紫蝶幽谷,一個被紫蝶圍繞的魯凱族部落。各家戶門牌上伴舞著一隻蝴蝶,坐在家屋門前的Nao(魯凱族茂林語:婦女)唱著傳統歌謠,刺著珠繡。在族裡的傳統文化,蝴蝶的圖騰是用在善於刺繡、編織的女性以及英勇、敏捷的男性穿著上,如今則被用在各式傳統頭飾、服飾或雕刻作品之中。茂林,正是這樣一個被蝴蝶圍繞的美麗幽谷。
「紫蝶幽谷」指的不是一個地名,而是生態學者用來稱呼紫斑蝶因應氣溫改變而集體遷徙的現象。這種「越冬型蝴蝶」全世界只有2 種,一種是墨西哥的帝王斑蝶,另一種就是在茂林地區隨處可見的紫斑蝶。
紫蝶故鄉,茂林紫蝶幽谷
每年12 月到隔年3 月,紫斑蝶從四面八方飛至茂林溫暖的山谷過冬。清晨時分,成千上萬的蝶群停在葉子上吸吮露珠,黑色、紫色的翅膀閃爍著銀色幻光,不疾不徐地一開、一闔,遠看像是一面會呼吸的黑紫色絨布,披掛在寂靜的山巒;又像是溫暖夏夜的湖面,隨著微風安靜而緩慢的泛起漣漪。偶爾有山裡的野兔經過,驚動休憩中的蝶群, 剎時只見數萬隻蝴蝶振翅飛起、漫天飛舞, 彷彿黑紫色的霧氣由下往上瀰漫在山谷之中, 遊客無不睜大眼睛,屏息欣賞這壯觀的景象。
事實上,紫斑蝶並不是單一種蝴蝶,而是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紫斑蝶等蝴蝶的統稱。茂林紫斑蝶保護協會理事長陳誠說,「4 種紫斑蝶各有自己的飲食習慣,但是棲息和遷徙都在一起;就像我們人類一樣,雖然有原住民、漢人、客家人,但大家都一起生活。」他解釋,人們會將茂林稱為紫蝶幽谷,就是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最有利於紫斑蝶生長,也是最有利於觀賞紫蝶幽谷現象的地點。
即使不是冬季,紫斑蝶在茂林仍然隨處可見。這裡的人總是說:「我是和紫斑蝶一起長大的。」紫斑蝶的美在茂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每個茂林人成長的記憶。
陳誠笑著說,紫斑蝶棲息的山谷,從前正是族人挑水、引水的地方,挑水的時候,蝴蝶總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水桶裡,調皮的小男孩甚至會排排站成一列,比賽看誰能夠「尿」到最多蝴蝶。
部落居民董桂蘭也說,小時候到河邊玩水時,光著身子站在河中間,很快的便能擁有一件天然的紫斑蝶上衣,「滿滿的蝴蝶停留在身上,看起來很漂亮。」
森林智慧 ,觀光與生態間求平衡
陳誠說:「我們以前從來沒有特別注意牠們,也沒有要傷害牠們,過去蝴蝶和人類的關係就是各自生活。」然而,當部落開始發展和建設,茂林原本優渥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到破壞,曾在當地小學教授鄉土文化的陳誠發現,部落裡流失最嚴重的不是傳統文化,也不是歌謠,而是千百年來的森林智慧。隨著部落耆老漸漸凋零,村裡卻從來沒有人積極傳承這些智慧,於是他開始思考茂林與植物的關係,更一肩扛下推廣當地生態保育的工作。
原來對植物一竅不通的陳誠,開始尋求專家的協助,並為了重建當地居民對生態的重視與參與,在當地國小培訓小小解說員,除了生態培訓,還教導小朋友如何作標記標放、參與保育工作。陳誠說: 「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小培養生態保育的觀念。即使將來他不是解說員,也會關心生態、支持生態, 這才是最大的目的。」經過努力推廣,不僅得到政府的補助,也逐漸獲得了當地居民的支持與認同。
對於觀光與生態保育間的平衡,他說:「觀光會帶來人潮,人潮卻會造成生態衝擊,但是如果不把蝴蝶特色觀光化,對部落又沒有實際的利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發展觀光機制,人潮就不會帶來部落收入,反而會造成生態破壞。
「我們還在摸索,有想法、會跌跌撞撞,還需要在經營和管理方面努力。一步步的走,才能兼顧蝴蝶生態和部落發展。」握緊黝黑厚實的雙手,神情間帶著原住民特有的樸實,同時又擁有穩重而深沉的思考,陳誠希望能讓茂林的紫斑蝶,飛得更高、更遠, 也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