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鬧區, 選侯街(Kurfus tendamm)上開了一家Starbucks。
這在台北街頭是常見的地標, 但初見它在柏林時, 第一個感覺是, 「啊! 這裡也被它入侵了!」我並不想討論Starbucks(星巴克咖啡)或是Barista(西雅圖咖啡)誰家的咖啡比較好喝,拓展經營版圖本來就是企業目的,只是很好奇,視咖啡如水的德國人,會如何看待這間國際連鎖速食咖啡店。
德意志不抑制包容
於是我暗中展開觀察……它的生意居然不壞!畢竟處於鬧區,觀光客和學生族群往來頻繁,有趣的是,藏在附近鬧中取靜的小街中,傳統歐式Cafe的生意,好像完全不受影響,下午茶時間依舊一位難求。不同風格的咖啡香,悄悄地在城市的空氣中融合。
我想,柏林是德國最具包容力的城市吧!
當然這要歸因於她特殊的歷史因素,曾被英、法、美、俄同時分區管理的柏林,留存著異鄉人在此地的生活軌跡,從前的柏林人甘之如貽,愉快地過著「島民」生活。其後,隨著兩德統一還都柏林而來的大量遷入,使得在過去十年中,柏林市容大變,「首都」這個地位,吸引了更多外國住民來到這裡。
柏林當然不可能變成像紐約般的文化熔爐,而是以保守的德國人天性,在依尋著傳統生活模式之餘,給了外國文化應得的尊重與空間。天氣好的時候,常會有以不同文化為主題的慶典,在固定地點舉行;而異國風味的餐廳充滿在Kreuz berg和Prenzlauer Berg的街道,這幾年正迅速竄紅; 另外像Cinemax這類大型美式連鎖影城也在柏林各區開了數家據點。當然後者其實也是柏林人無力招架的全球化商業產物之一。
文化思考無所謂主流
說到電影院,各地的大型影城好像都長得一樣。除了相似的裝潢和空氣中爆米花與可樂的氣味, 上檔的永遠都是主流好萊塢商業片,偶爾想看看歐洲的冷門藝術電影,才赫然發現熟悉的那幾家小型戲院早已人去樓空,碩果僅存的應該還是有一小群人默默地在支持吧!
還記得2001年的柏林影展時,誤打誤撞地跑去看了一部義大利兒童電影《The Sky is Falling》,是以Lorenza Mazzetti的同名小說為藍本拍的作品。
開演前, 十幾歲的小孩尖叫聲充滿著不太大的放映室,影展主持人上台介紹電影時還要先維持秩序,當時心想慘了,要和這群小鬼共渡兩個小時,所幸開演後,隨著劇情變化,小孩們的情緒也漸漸因專注而安靜,直到主角小女孩的叔父一家人在她面前遭納粹槍殺,全場空氣凝結,散場時再也沒人笑得出來。關於這部「兒童電影」我覺得很耐人尋味,它並沒有美國式的快樂結局,反而是給小孩一個陰影,一個對大人都嫌沉重的主題讓他們思考。這種類型的藝術作品其實在歐洲很多,只是沒有機會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再來廣泛地被討論。
無論是Starbucks或是歐洲傳統Cafe 、Cinemax或是小型藝術電影院都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經濟上的「全球化」也許無力避免,然而文化及思想是絕不能被同化的──這是柏林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