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與生俱來的血統, 醜小鴨能不能蛻變成天鵝?
曾經有個男孩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因口吃而幾乎無法在公開場合說話。課堂上老師的問話,成為他的煎熬時刻,同學訕笑他,老師質疑他,這些痛使他封閉在黑暗中。自知口不能說,唯有埋首書堆獲得的成就感,支撐他走下去,而全力投入學業的成果,讓他多年後順利進入耶魯大學拿到博士,他也脫離口吃之苦。回國之後他執起教鞭,透過無數的講演與著作,幫助許多人度過生命中的瓶頸。
這位小男孩就是從前的台大哲學系教授傳佩榮,他的說服力不僅來自他的學識涵養,更重要的,是蛻變為天鵝的他在聽眾面前,永遠保有一股曾為醜小鴨的同理心!
親身感受聽眾需求
講台上的傅佩榮,即便經歷過上千場演講與授課,他的眼神仍舊閃爍著初始投入般的喜
樂與光芒。9年口吃的灰暗歲月,讓傅佩榮擁有比一般演講者更多的同理心。那段時間的他,時時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先求清楚自己要表達的重點,再經由錄音或在鏡子前說話的方式, 來熟悉自己說話的樣子、聲音與語調。
他告訴自己: 「由何處跌倒,就由何處站起來」。以前的他只能扮演聽話者的角色,現在能有機會為他人演講或授課,他必事先了解台下的人需求與背景,並針對其生活經驗來與其演講內容互相連結。他將每場演講都當成是第一次上台,謹慎地全力以赴。
傅佩榮由耶魯大學回國的第二年,在一次演講後,有位年輕人走到他面前對他說,「謝謝你!我本來覺得人生灰暗,想去自殺, 但看了你的書,再來聽你的演講,決定不自殺了。」
聽了這個讀者的反應後,傅佩榮感動萬分,畢竟能夠用自己所體驗、所知,給予人正面的鼓勵,去感受、了解人生的痛苦與快樂,是當初的他始料未及的,當下更堅定他要繼續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的意念。
時時修正言論內容
小時經驗使得他對於自己所言特別用心,時時意識自己所說的話別人是否聽懂或誤會。過去唸書時常聽到同學說哲學深奧難懂,教書後的他更立志要將專業的哲學用一般的語言讓有心人了解。他曾經練習一面說話,一面聽自己所說,不斷設想受眾的反應,藉此時時修正自己的言論。他經常思考如果我是別人,我為何願意被說服?需要怎麼樣的證據我才會被說服?這種反思也成為他能夠成功地說服人進而影響人的基礎。
傅佩榮的說服力來自於對生命與經典的體驗,訪談當中,感受到的傅佩榮是已將其所知所學融入自己的生命當中,並且用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來印證與反芻。
他不時提到孔、孟的思想,用說故事的方式將其拆解,並融入現今的生活形態來做對照,令人感受如沐春風。老、莊、孔、孟在他的介紹與描述下,有如他的多年好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這與許多人為了增加自己說服力引經據典,但對經典只聞其義卻未感同身受,最後只淪為吊書袋的現象迥然不同。
有立場才能清楚闡述
此外,豐富的例證與故事也是傅佩榮能夠將哲學生活化並打動人心的重要因素。哲學常給予人抽象、深澀的印象,孔孟思想也被認為是久遠、老調的言論。但在他口中哲學像故事般存在於我們生活,他藉由現今的讀物,例如《蘇菲的世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甚至是金庸小說來表達出哲學的內涵。
傅佩榮認為,說服力來自於清楚自己欲表達的基本思想,若沒有中心思想,即便擁有好口才,運用華麗的辭藻,也無法使人信服。有了基本立場,清楚了解自己所欲闡述為何,才不至於到最後不知所云。
對他而言,思想本身是正反合的辯證過程,因此若要說服人,不但要由正面思考,同時亦要由反面設想他人會提出何種疑問與立場,之後再由更高層次提供涵蓋正反兩面立場的意見,在多方深思熟慮過後,說服人的機率也更為提升。
現在的傅佩榮即便面對2萬人的演講也不再畏懼,他擁有廣大的讀者與學生,靠的不但是他淵博的學識,一路走來具同理心的生命體驗更是他具備說服力的最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