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在手到底有多罩?
精算師(actuary)是幹什麼的?很多人在問。精算師很少獨立執業,多是在非常大的金融集團上班,而且好像「位高權重薪水多」,不像很多保險業務出身的主管那麼「歷盡滄桑」。所以,不少人乍看跨國保險、金融集團的總經理都是精算師,而且各大集團也紛紛以該組織內有多少位主管是精算師自詡,儼然在比他們集團有多少「超級巨星」,不免嘖嘖稱奇,什麼樣的專業證照這麼希罕?
前途保證書
台灣目前只有四十位左右持有美國FSA(Fellow of Society of Actuary)證照的精算師。相對於台灣的「四大名師」:三千多位律師、三千多位會計師、三萬多位醫師、三千多位建築師,精算師的人數只有兩位數字,更是一張頂級難考的專業證照。
精算師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保險公司販賣的主要產品──保單的風險,其中涉及很多數字和財務模型,非數學高手,不敢問津。
「我八年前在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寫數學博士論文第一稿,意外地不太順利時,當時真是後悔沒有聽朋友的話,改讀精算或統計,可以賺更多錢,又不用這樣提心吊膽!」屏東師範學院數學系副教授詹勳國早在十六年前,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念數學系時,就有人勸他「務實點」,改念精算比較有前途。
不必看人臉色
相對於保險業務員整天「一日五訪」(每天拜訪五個潛在客戶)、積極找人推銷保單的社交型工作,精算師幾乎足不出戶,整天窩在公司算數學,是最適合喜歡過單純生活、愛做研究的人的好工作。
「我是華人,雖然從12歲就從台北到美國生活、就學,在語言、文化上不至於有落差,但是我的個性不喜歡做人際關係,喜歡單純的生活,精算師的獨立、專業、不看上司臉色,且待遇、升遷機會都不錯的條件下,就讓我下定決心要走這行!」出身台灣外貿協會外派人員家庭的潘牧,分析自己可以如此篤定、28歲就考取精算師的動機。
社經地位高
尤其近十年來,台灣的定存利率從7%下降到2%不到,加上投資型保單等複雜商品的推出,許多財務的風險讓精算師必須玩「財務工程」,針對複雜的經濟成長的預估模型,找出對保險公司最有利基的商品。
「所以考精算師,幾乎都是念數學或是統計的,」荷蘭商ING安泰人壽副總經理林順才說。眾多聰明的數學高手,之所以熱衷考精算師,不只因為個人天賦的數學要好,更因為社會地位高。
「Patrick Pun(潘燊昌)是我們念中學、選大學志願時的偶像,因為他28歲、只花兩年就考取英國精算師FIA(Fellow of Institute of Actuary)!」也是香港人的林順才回憶說,當年潘燊昌還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因為三十年前他是第一個考取FIA的香港本地人,沒有留英!」
待遇三級跳
「在台灣考上FSA,月薪至少加10萬元!」快人快語的中華民國精算學會理事長石寶忠說。但不久他又修正,「看考取者目前的職缺,至少也有加7萬、8萬吧!」這位前ING安泰人壽台灣總經理鐵口直斷。
石寶忠本身是清大數學所畢業,「因為研究所成績不好,所以沒有去當數學系教授,反而轉到精算這一行比較有發展!」
當年,以台灣第一位擁有美國FSA執照,石寶忠不諱言他雖然考了十一年才考取,但是「我總還是台灣第一個!」石寶忠言下難掩自豪。而且當年財政部成立「保險事業發展基金會」,送了八位保險業菁英到美國進修兩年,「兩年新台幣70萬元的學費,基金會代替我繳交,而且我在南山人壽還留職留薪,領七成薪,我當時還沒有結婚,就把南山的薪水給我住在三重的父母,」石寶忠選擇美國新英格蘭的東北大學,那是一個考專業證照最厲害的學校,兩年後拿到精算碩士,又隔幾年,終於拿到FSA。
業界至高榮譽
事實上,因為專業的門檻高,錄取的人數極少,而且加上全球各大保險集團已經有了共識:凡是精算師,最終可以高升至副總經理甚至CEO位置,所以無論是美國的FSA牌,或是英國的FIA牌,都是業界水漲船高,眾多保險界菁英追逐的榮譽象徵。英國保誠人壽台灣公司協理林碧華,就是台灣地區最近考上的一位。她坦承,這幾年為了精算師資格,她犧牲不少。
她的兩個小孩還在小學學齡,因此她把精算師考試分成兩段。前面五科,可以拿到「副精算師」(ASA, Associate of Society of Actuary)資格的五關,她早在還沒有生小孩前的十年前就考取了。近年來,她發現考試科目和範圍都不斷更新、且日漸複雜,決心快刀斬亂麻,在先生的支持下,她發憤苦讀,把後面最難考的第二階段五科都通過,今年終於「鯉魚躍龍門」,拿到FSA,凱旋歸國。「因為整天和數字為伍,精算師必須要不討厭數學,」剛年屆不惑,擁有中央大學數學所碩士、曾在中研院做過研究助理的林碧華說。
年齡性別不是障礙
從全球化不斷深化、幾個國際金控集團不斷整合後,跨國金融保險集團對精算師更是求才若渴。從這個角度看,精算師確實是一個有前景的專業。「每一個人都在炫耀自己在多麼年輕時考上,我是27歲,其實重點不在多年輕,重點在這個考試實在是負擔沈重,幾乎要閉關、斷絕所有社會關係、專心一意,才有可能考過。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事業又忙,哪有可能?」保誠人壽財務長(兼副總經理)張鎮坤說,就這一個觀點,他還蠻肯定他的部屬林碧華可以在四十一歲、有了兩個孩子之後還能考上FSA。
而同屬女性專業人士,保誠人壽公共事務經理孫靜芳更是強調其中的性別意涵。在美國企管業界,普遍討論已久的女性主管突破職場「玻璃天花板」(指因為性別因素,女性主管終究升不上CEO)的議題,隨著「高度專業門檻」逐漸被很多聰明優秀的女性突破,未來保險金控集團出現擁有FSA執照的女性CEO,也不會是什麼新聞了。
「這幾年,不到十位考取FSA的人中,男生還是多一點,但是女性逐漸增多,可能是女性比較可以靜下心來,針對目標考試吧!」前年曾經做過FSA台灣考區主考官的張鎮坤說。
美國FSA是業界最高標!
「美國考試考幾百題選擇題, 英國只考幾題申論題,Patrick(潘燊昌)說,所以英國的考試是訓練思考,」石寶忠笑著說。精算師制度和專業證照,原本發源自老牌工業國英國,這和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社會,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二次大戰後、半世紀以來,美國成為世界領袖,美國精算學會頒發的FSA就逐漸搶走英國頒發的FIA的鋒頭。
台灣這幾年也幾乎都是以考取美國的精算師學會的FSA為標的。至於中華民國精算師學會頒發的台灣精算師牌照呢?「連龍頭的國泰人壽都不買單了(指考取台灣精算師沒有加薪升官),我們打算三年後讓台灣精算師牌照phase out(淘汰)!」石寶忠說,台灣的牌照以後就和國際接軌,直接去美國考FSA,所以中華民國精算學會的角色也要轉型。剛接理事長一年的石寶忠目前最大的挑戰居然是,「保住台灣的會籍,不要讓中共把我們擠掉!」
專程赴美專心苦讀
由於幾乎都是理工背景, 這群精算師們有一種「有話直說」的坦率。他們每個人考取精算師的過程或長或短,但幾乎都是多年寒窗苦讀。不少人專程去美國念兩年保險科系之下的精算學研究所,投資成本不可謂不大。
「我27歲考上FSA,當時特別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康州住了兩年,只專心考試,」張鎮坤說,他少年時期也是香港普通人家長大,在那個庶民還不算富裕的年代,他最記得每天要擠巴士、到圖書館苦K精算師科目的情景。
張鎮坤考上FSA後,就被美國國際集團(AIG)派到台灣的南山人壽,後來跳槽保德信、保誠兩家壽險公司,又娶了台灣太太,從此定居台北,一直到45歲的現在。他坦承美國精算師FSA是一個極高的榮譽,而且他和潘燊昌、石寶忠、陳丕耀、林順才等這些香港出身的精算師,目前都身負有「社群服務」(community service)的使命,每年FSA在台灣考的第一階段、比較簡單的前五科,借政大教室考試時,這群菁英都必須擔任「主考官」。
不只要過五關
像在台灣可以考留學的托福一樣,美國精算師FSA牌照也可以在台灣考,但是可以考的只有前五科,比較是「共同科目」的統計、保險、財務工程等專業知識。再上去還有人壽、產險、老年年金、投資等四科不同專業,就一定要到美國考試才算數。考完後,還要經過美國精算學會的職前訓練、嚴格認證,上過「專業倫理」的課且通過後,才算真正被授與「FSA牌照」,也才算真正考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台灣考過前五關,那只能叫做ASA(副精算師),也算一種榮耀。
安泰人壽的副總經理林順才就說,前幾年,香港AIG一位副總經理,以58歲的高齡考取FSA,轟動全港,相對於潘燊昌28歲考上FIA,也算兩個有趣的對比。這件事凸顯了這一行「鯉魚躍龍門」的「考進士」集體社會心理學的情結。
「沒有精算師執照,永遠差人一等,同事幾年後變成你的頂頭上司,那才讓人嚥不下那口氣!」石寶忠警告有意當高階主管、發展保險事業的年輕人,一定要咬牙考過這一個「龍門」。
出頭要趁早! 28歲的精算師──潘牧
身材修長、氣質樸實的潘牧,12歲在台北念完小學,就隨父親調職海外,移居美國。嚴格的家庭教育,讓他懂得趁青春時期把握人生,因此他給人的整體感覺及行事風格,迥異於台灣人在電視上或是街頭偶爾遇到的「小留學生」。
一言以蔽之,潘牧是非常有「自覺」的人,他的責任感甚重,一談到自己的專業生涯,不但條理分明,而且非常有危機意識。所以,他雖然已經在美國中西部的名校(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接連攻得商學士、MBA的亮麗學位,對自己的成績卻仍舊不滿意。24歲那年,他發願要通過精算師這個最難的挑戰,也終於毫無間斷地、以最快速度在四年內考取。
但是為什麼這個專業資格,值得四年的埋首苦讀?精算師這一行的待遇到底有多好?
善用優厚的待遇
精算師等於是全球各大保險金融集團的「專業台柱」,以潘牧工作所在的美國西岸加州的大洛杉磯都會區來說,精算師新手的薪水是4萬美元,此外也有紅利,有了精算師的執照後,加薪速度會更快,而且精算師是一種榮耀,保險公司會鼓勵員工全力去考精算師。
目前,美國精算師的執照要考八關,每一關的錄取率在30%到40%之間,是由全國精算師公會(SOA)舉辦的考試,保險專業發展這麼久以來,現在全美大約也不過只有兩千多位註冊登錄的保險業精算師。
之前潘牧在洛杉磯的全球人壽工作,已經是上班四年的資深員工。全球人壽不但讓報考精算師的員工享有溫書假,考上的話,還會補貼報名費,每考過一關,公司就給2000美元,平均每一關報名費在600到700美元間,可說是所費不貲的一個專業投資。
看清自己的需要
28歲的新科精算師潘牧,比跟他同年的外交官第二代或小留學生更幸運的一點是,他非常了解自己的侷限和優勢。問潘牧何以能這麼篤定,可以在四年內,考過八關的專業認證考試,拿到美國精算師執照?他說,自幼就一直很喜歡數學,想做擅長的事,所以念商科,做精算師。
「我的個性也較符合這個專業,公司每年給我的review(評估),我覺得很主觀,如果在美國上階層白人的社會,要表現、炫耀自己,精算師這個職業比較好,因為這個職業前幾年的績效主要是看你的考試成績,不需要看人臉色、不用拍馬屁。」國小畢業後,就離開台灣,一路隨父親的工作定居美國芝加哥,潘牧說的國語慢而清楚,頗能達意,有著一種誠懇。
造就自己的優勢
以台灣人在教育領域的價值觀來看,潘牧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在西北大學主修財務管理,接著又到芝加哥大學拿財務工程碩士,這樣的資格雖然可以初步保證一個專業人士能敲開大企業的門,但是要升官、進一步發展,必須拉開和同儕的距離,才會被公司進一步栽培,往高階主管之路發展。
聰明的潘牧體會到,做事有效能是知識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所以,他立志要攀爬美國大企業的「生涯之梯」,如此年輕就充滿責任感、清楚未來方向,這和當前享樂主義掛帥的部分30歲世代形成強烈對比。
何況他身為一個經常跨越美國、台灣兩種文化的「文化邊界」人,讓他更有多元文化的優勢。其實,這種美好的個性,才是他最讓人羨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