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從回歸到現在,香港有什麼改變?
答:香港的變並非源自今朝。早在一九七八年中共開始改革開放,就帶動香港的變。回歸前的幾年,由於港督彭定康和中國之間在政治觀點上的衝突,形成許多政治動盪,反而讓回歸後的香港成為一個很難管的地方。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土地供給。在中英聯合聲明中,特區政府租售土地不能超過五十年,超過這個期限,很容易引發財產權的爭議。因此,彭定康在最後幾年把土地供需問題留給回歸後的特區政府,這也導致回歸前香港地價持續飆漲。特區政府接手時,情況已經很糟了,沒有動作,情況會更糟。假如當年中英之間能打好關係,地價也會合理一些,問題是中英之間並沒有合作的基礎。這些問題就落在特區政府身上。
香港另一個重要改變是領導人。英國治理香港多年,從文官到港督,人人熟悉自己與別人的職務與地位。政府知道它有多少權力,什麼事該找什麼單位。而且彭定康也是個複雜的政治人物。特區新領導人董建華並非傳統政界出身,涉足政治也只有六個月,還要學習弄清楚他的權力。他不知道他的權力來自哪裡,也不知道自己與北京的關係如何,這個位子是史無前例的,因此他需要時間弄清楚。董建華是個保守的人。這段期間,他竭力抗拒使用權力與大刀闊斧的動作。這必然使希望看到新氣象的人失望,但也因此他至今末犯嚴重錯誤。
問:你觀察「一國兩制」下,香港人如何看待中國?
答:一九八0年代的香港年輕人曾出現「祖國熱」。從中生代、年輕人到青少年紛紛利用假期往中國跑、討論中國。老一輩香港人則認為他們把中國理想化了。天安門事件也讓這些年輕人驚愕,讓整個香港出現一種割裂(Split)的氣氛。一般而言,老一代比較認命,認為回歸不可免,也有種落葉歸根的鄉土情感;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年輕人則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看自由民主也更認真。
回歸以來,香港的生活愈來愈接近中國。有趣的是,我感覺到絕大多數香港人對未來的信心,是建立在中國不干預香港事務上面。如果這種信心受傷,大量香港人將會逃往海外。
問:這次經濟風暴對香港有哪些影響?
答:從絕對的角度來看,金融風暴對香港的打擊非常嚴重。很多行業迄今尚未喘過氣來。但是從相對的角度來看,與馬來西亞、泰國甚至台灣相比,香港的表現還算不錯。這次地區金融風暴的核心問題是企業與政府間的關係。香港傳統上就是個政商分離的地方,香港以外,整個亞洲接近這種傾向的就是台灣。
在《香港優勢》(The Hong Kong Advantage)這本書中,我們發現,香港企業最大優勢就是有彈性,能對外界變化做快速回應。過去幾個月,香港商人應該已經發掘一些新機會,爭取一些新市場,今年底就可看出香港彈性的爆發力。
問:政黨政治的發展會不會影響香港原本的效率優勢?
答:香港是個很年輕的社會。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到達香港時,所碰到的香港人都無意在此定居。他們在中國跋涉、跨過深圳邊界,計畫到美國、澳洲,香港只是他們暫時的歇腳地。當中國愈來愈穩定時,很多香港人開始認為,逃走是不必要的,一些移民外國的人也發現,在國外,財產損失遠超過預期。因此,過去十年來,許多人開始把香港當成家,自然對政治產生興趣。
其實,香港人不只關心政治,還關心其他東西,環保就是一例。以前,很多人根本不考慮在香港退休。他們理想的退休地點可能是溫哥華、雪梨或波士頓,對溫哥華等地環保的興趣遠超過香港,因此,為什麼要政府花大筆預算改善本地環保問題呢?如今,環保議題則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
其次,香港人和其他人沒兩樣,平時關心自己更甚於公益,要讓他們參與政治,前提是前景出現混亂和不確定性。從一九八四年到今天,香港正走過一段非常不確定的階段。高度政治參與也是可預期的。如果加上經濟走下坡,政治熱就更合理。
我預測,只要香港持續保持一段時間的穩定、中共領導人也不做什麼蠢事、香港人自信心提高、不確定性減少,目前這種政治參與熱將會走下坡。這可以在未來三、四年內看到。
即使長程來看,香港人骨子裡的中國人特質,會使他傾向不去挑戰問題,而是解決問題;不去挑戰領導,也不浪費時間在官方溝通。知道哪裡有官方限制,你就繞路而行。整個生活在於最有效地將官方影響降至最低,並讓自己最有效率,獲得最大利益。
香港人從來就不是規則的制定者,他們最能做的就是研究、應用各種規則,以進入歐洲、美國、日本等市場。他們快速有效地調整,以便在市場挺進。規則一旦生變,就留心規則要朝哪個風向轉。香港人絕不做逆流而上的事。當美國取消紡織配額與控告進口商傾銷時,本地商人不浪費時間在遊說活動上,他們只是記下風向如何轉,自我調整。他們是市場的攫取者.遠勝於市場的創造者。這個原則主宰香港經濟,也主宰香港政治。
(李明軒)
梁錦松◆行政會議成員:心裡有話說的老實人
說董建華和公務員合不來,我不太贊同。彭定康在任期的五年間,最主要的工作是和中共鬥,很多行政事務都交給公務員去做。但現在行政長官是中國的一部分,董建華不用再和中共打,他希望有一套治港的理念和政策,所以很多政策都出自於他手。
公務員可能是不習慣,因為他和彭定康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彭定康是愛做show的,表面上很親和、但背後可能不一樣;董先生是老實人,他是心裡有話就說出來,所講的沒有一句是他不相信的。
(謝曉陽)
◆一位香港本地的企業家:優柔寡斷,管的很瑣碎
有人說董建華搞家長制。如果從當慣老闆的人很獨斷、習慣「你聽我的」來看,這套說法不無道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問題是,我所知道的董建華不是個獨裁的人。他是優柔寡斷,管的很瑣碎。他不信任英國留下來的官,認為他們是在為英國政府做事。結果是每件事情都要管,都要經過自已,效率都失去了。這種不信任,是標準的華商性格。
(李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