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腦袋更要富有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5-11-01

瀏覽數 2,950+

腦袋更要富有
 

你要過快樂的生活?還是享樂的生活?在《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The Art of Happiness:A Handbook for Living)這本書裡,作者霍華德‧卡特勒(Howard C. Culter)博士忠實記錄了多年來他貼身向達賴喇嘛請益的對話。其中,他對於達賴喇嘛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候人們會將快樂與享樂混為一談。」印象深刻。

從事心理醫療工作的卡特勒,直到有一天才感受到這句話的背後真意。那天他在進行心理諮商工作時,一位前來諮詢的上班族苦惱地對他說,她雖然喜歡現在的工作,卻不滿意居住的城市,如今她有一個新的工作機會,可以搬到郊區上班並兼顧居住品質,但是,她就是下不了決定。

結果,卡特勒想到了達賴喇嘛的這句話。於是,他要對方想清楚自己想過的是快樂的生活?還是享樂的生活?

沒想到,這句話很快就解決了對方處於兩難的困境。她決定選擇快樂的生活,繼續住在這個喧鬧的城市,卻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

貧窮的富裕 V.S. 富裕的貧窮

高齡95歲的以馬內利修女,是一位受到法國人敬重的宗教領袖。她在與埃及開羅的窮人一起居住長達廿二年,84歲那一年被迫退休回到家鄉歐洲後,卻讓她發現了一件弔詭的事。

「這是一個百思不解的弔詭問題:住在開羅貧民窟的拾荒者,他們一無所有,卻總是笑容滿面;在我們富裕的歐洲,批評、責難則是司空見慣之事,我們甚至忘了最簡單的活著的喜悅。」以馬內利修女寫下《貧窮的富裕》(Richesse de la pauvret?)這本書,指出人類在面對富裕與貧窮時候的矛盾心態。

當人們因為貧窮而懂得互相幫助的時候,那麼富裕之後卻反用高牆把自己深鎖其中,確實是一件弔詭的事,難道富裕之後會讓人們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嗎?

以馬內利修女在書中提出的兩個現象「貧窮的富裕」與「富裕的貧窮」,台灣30歲以上的人應該都經歷過,在台灣締造經濟奇蹟之前的民國60年代,大部分的家庭是過著貧苦的生活。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但是這群艱困環境長大的人在搜尋記憶中的快樂時,卻常常不約而同想起小時候。貧農出身的鄭弘儀說,小時候的貧是窮而不苦的滋味,光是半夜聆聽飛機在天空飛過或是火車駛過的聲音就會讓他快樂很久。

那麼為什麼走過富裕之後的台灣,卻變得不快樂了呢?

貧 V.S. 富的滋味

在作家黃春明的短篇小說《蘋果的滋味》裡,因為車禍而意外獲得一大筆補償金的工人家庭,在醫院裡小心翼翼地捧起美國軍官(車禍肇事者)送來的一籃子昂貴的蘋果,全家人拿起一顆和四斤米等值的蘋果咬下去,才發現原來蘋果的滋味沒有想像中那麼地不得了。

難道是,富裕的滋味也沒有想像中的甘甜?

這或許有一點酸葡萄的心態,因為富裕的好處是有能力做更多的善事,比爾‧蓋茲說,不要看我擁有多少財富,要看我做了多少事?所以他是世界首富,也是捐錢最多的人。

但是,如果富裕的目標是大者恆大,要達到快樂的目標是不是也永無止盡?

當大家拚命要求物質的進步時,可能正逐漸忘記「捨」的喜悅,這種捨是「施捨」,也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捨。現在台灣社會一片喊窮的聲浪下,如果追求富裕是為了過享樂的生活,那麼不妨考慮一下,過著儉樸卻心中有別人的生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