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在吃飯時,閒聊到對找不到投資機會的憂心,他是做房地產開發生意的,不僅台灣的投資機會每況愈下,在大陸也拚不過在地及規模龐大的外資,只能坐著乾著急。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不是本業找不到投資機會,就是閒錢無處投資,可能你也有這樣的困擾。
如果心不定,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首先你必須定下心來,心靜才能解決問題。我從大陸剛開會回來,上海學者告訴我大陸人心浮動,大家都想賺錢,儘管機會很多,還是像熱鍋上的螞蟻,不停地四處鑽營,他說這樣子的人成不了大事,雖然一直都能賺錢,但是沒有靜下來思考適當的策略,機會成本是非常高的。
台灣人擔心的是投資機會不多,所以也到處打聽,希望為資金找出路,但是如果心不定,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錯誤投資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遠高於不投資的結果。而且心不定,本業一定做不好,最後連老本都危險了。
你可以先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從此不再投資,把錢都存在銀行裡,是不是會有生活上的問題,或者將來無所依靠?」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就沒有定不下心來的理由了。
區別本業與個人投資
接下來你應當區別本業與個人投資,本業指的是你自己的公司或與工作有關的項目,個人投資是為了個人理財所做的投資。如果是本業投資,首先應考慮強化本業競爭力,只有在做過分析之後,發現本業已無前景的情況下,才考慮轉投資與本業相關性較低的其他項目,但是不要輕易放棄本業,只要認真思考,說不定能找到新的策略,擺脫競爭對手。
十一月份的《遠見雜誌》介紹了「中興建身俱樂部」,1999年開始,台灣傳統健身房市場受到國、內外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的強力競爭,壓迫老字號中興建身的生存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司以豪華設備吸收會員的方式競爭,中興建身開拓了代管企業健身中心的市場,獲利是傳統健身中心的三倍,而且競爭小。政大商學院從九十三學年度設立AMBA新學程,招收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學生,全職或在職攻讀MBA學位,有別於時下的台灣MBA系所,多數是由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就讀的,在市場上得到了強烈的迴響,政大因此在「本業」中開拓了另一個市場,也讓商管教育與國際接軌,比教育部更早一步推廣這種觀念。與本業無關的多角化經營是要特別慎重的,愈來愈多的學術研究顯示,多角化經營不利於公司價值,專注於本業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力,幾年前宏碁是一個非常多角化的集團,後來將集團切割成兩個獨立部分,同時去除一些明顯不相關的事業後,公司價值從此提升許多。
投資之前先做理財計畫
如果是個人投資,就要謹守幾個原則。你必須記得,多數人的財富是經由工作或事業累積的,能靠投資理財發財的人少之又少。被尊稱為投資之神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已經七十好幾,上週的華爾街日報專文,提到他的退休問題,公司的董事們早就瞭解,要找一個跟他一樣天賦異稟的人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在努力的方向是建立制度,希望他退休之後,公司仍能保持輝煌的記錄,不過公司股東卻非常擔心沒有巴菲特以後的狀況。你現在不是投資之神,也不會因為想替自己的錢找出路就突然變成巴菲特!
投資之前先做理財計畫,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是否能達到人生理財目標,如果不能,就要先以長期投資、分散風險的方式補足,國、內外的股票ETF及債券ETF或指數型基金是值得考慮的標的。
如果還行有餘力投資,就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及人脈,找到值得信賴的人詢問投資機會,有錢人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有錢人比較容易以錢賺錢,但這是因為有錢人的社會關係好、投資有經濟規模、而且較有能力承擔風險。不過不管是不是有錢人,都應該避免過渡度相信自己的選股或擇時能力,以免損失不貲。
投資時不要忘了機會成本的觀念(因為做了一項投資,卻失去賺取其他投資報酬的損失),有時不投資比投資好,如何靜下心,具備做正確決策的智慧是無比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