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在我看來的確是一個事實。
以前要買一本外文書,可能需要等待幾天,但是現在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從網路上付費下載購買有聲書,然後下載到我的iPod,不到半小時就可以開始聆聽,過了一個小時,我已經對這本書了解不少。世界,顯然是平的。
但是現在我比較擔心的是,在這樣一個平面的世界裡,人的腦袋會不會變空,心會不會變涼?由於資訊太快,大家已經習慣把自己當做資訊收集器,每個人自動自發成為傳播單位,但是你並不知道你所傳播的東西是真是假。我所謂的腦袋變空並不是指大家會變笨,而是腦袋充滿了資訊卻毫無判斷的能力,當判斷能力愈來愈弱時,當然就愈來愈沒有知識,因為知識是一個判斷的結果。我覺得這是現在年輕一代勢必要面臨的挑戰。以前非常困頓的年代,因為缺乏資訊,所以知識不容易取得,但是,現在資訊過剩,知識變成不容易進入,不同的時代反而造成類似的結果。
資訊過多 反而感覺虛假
腦袋變空確實需要注意。當我們面對大量資訊,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大部分是從媒體而來時,反而感覺有些虛假,彷彿虛擬。例如南亞海嘯事件,過多的相片與影片反而會讓人沒有感覺、沒有熱度,失去想要幫忙的念頭與行動力。
對現在的30世代而言,如果他的心繼續是涼的、繼續沒有感覺;如果他的腦袋只處理資訊而不處理知識,那麼他在20年後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文明的落伍人。也就是生活在文明的世界,但其實卻很落伍,與活在過去沒有知識與拿不到資訊的生活,其實是差不多的。
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哈佛政治理論名家山達爾(Michael J. Sandel)對作者湯馬斯‧ 佛里曼(Tomas L. Friedman)說,馬克斯早在1848年的《共產宣言》中就已經說過世界是平的了。
當火車與飛機相繼出現時,人類的生產型態注定要產生變化。就拿我以前做設計的時候來說,當時,我的手是被訓練用來繪圖的,與電腦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當工作了差不多十年之後,我遇到了第一波的科技革命,就是電腦。那時我已經看出我的手再也不是設計工具,因為電腦一定會繪得更好,所以當時我就開始鼓勵我的同仁用電腦繪圖,那一波沒有變成電腦繪圖設計師的人,幾乎都收業了,因為沒有跟上時代潮流。
但是,這並不表示人類的雙手就沒用了。事實上,我們人類的行為包括思想都是類比的,而電腦是數位的,只是我們受到現在廣告宣傳的影響,認為數位比類比厲害。其實,人類因為沒有像電腦般的固定邏輯,所以他有很多層次會跳躍,頭腦想到的事可以立刻命令手去表達最關鍵的位置,這種速度是電腦目前做不到的事。
腦袋變空 則會讓心變涼
現在的第二波科技革命是Google的搜尋功能,大家再也不必辛苦去儲存資料了,只要上網到Google查詢就會跑出大量的資料來。所以,人應該要做些什麼?我認為下一步要改變的,應該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流程,當機器變得如此powerful的時候,人一定要做到機器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情感與判斷。如果不判斷,腦袋就是空的;沒有感情,心就是涼的。回過頭來說,為什麼設計界的電腦繪圖出來時,讓很多人覺得一下子就失去了能力,那是因為過去他們把自己當做繪圖機器而不是設計家。只有你把自己當做設計家時,機器愈好你才會愈厲害。
腦袋不要變空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弄清楚什麼是事實,有了尋找事實的習慣後,下一步就是找出意義,也就是當真相浮現時,你才可以開始去談情感,否則沒有真相基礎的情感,其實是恐怖的,而希特勒操縱民眾的情感就是一個例子。
現在的年輕世代要能夠警覺到科技發展所隱含的兩個危機,一是腦袋變空,二是心變涼。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倒也不必害怕,因為科技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發展的,人類從第一個猿人拿起石頭做為工具時就已經開始在發展了。當科技不斷地發展時,我們如何讓自己像一個人,而不是被工具所驅使,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