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布衫上身,西裝體面
到大陸去,穿土一點才不會被看出是外地人的說法,在上海是不成立的。當地年輕人的衣著與世界時尚流行並沒有太大差異,穿太土才真的會被當成外地人。
不過那是繁華街道上的景象,許多弄堂裡的大伯大嬸卻都還穿著我一直以為文革電影裡才有的藍布衫。相較起來,台灣歐巴桑的濃妝豔抹看起來還是比較有福相一點。
至於中年人,都是身著西裝為主,連騎三輪車、撿破爛的都穿西裝,因為,這樣還比買牛仔褲便宜些,而且看起來還更體面。當然,弄堂裡的衣服除了穿上身的,還有剛洗完的。這裡的曬衣法不像香港那種旗海飄揚似的,而是讓樓下麵攤可以加湯不要錢的那一類。
食~臉盆裝菜,露天用餐
在上海,吃一頓飯的價格可以相差五百倍。
你可以花1000元人民幣在外灘的洋樓裡看著東方明珠塔用餐,也可以走進弄堂,花兩塊錢吃一碗麵。最後的結果都是──飽。
尤其是那用大臉盆裝菜再插上兩根筷子的露天自助餐,實在像極了台灣的中元普渡。或許是長年在台灣路邊攤的鍛鍊,讓我在吃完黑暗巷弄裡小店的食物後,並沒有拉肚子,只是付錢後老闆找來的破爛骯髒、面額竟只有兩角的紙幣,實在讓我沒有勇氣收進口袋裡。
住~設施共用,電費各計
上海的房子不是只有觀光客眼中的浦東高樓與外灘的異國建築。弄堂裡的擁擠讓人大開眼界,原本應該是一戶人家的房子卻住了四戶,所有設施只能共用。不過,這屋子裡的一間廁所,會有四盞燈與四個開關,因為電費要分開計算。
如果不想與人共用廁所,那在台灣已快絕跡的夜壺可挺實用了,大清早起來,在路邊刷洗尿桶的景象隨處可見。
不只是廁所,全家人擠在同一個房間,睡覺也是受罪,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路邊總有人順著地形地物呼呼地大睡了。
行~車輛橫行,喇叭頻按
即使有了磁浮列車與F1賽車場,上海仍然有著數量龐大的自行車與三輪車。這些車輛緩慢地在大街上橫行,無視於交通規則與號誌。所以有人說,在上海,汽車最重要的配備不是引擎、不是汽油、不是輪胎,是喇叭。只有不斷地按喇叭,才能讓這些龜行車輛稍微地讓點路。如果喇叭壞了,司機必定像是被閹割了一般,再也無法展現駕駛雄風。初到上海,很難忍受這種舖天蓋地的喇叭聲。唯一可喜的是,這裡不像台灣,沒有人會因為按喇叭而遭拳腳相向或開槍,要是這樣,上海街頭肯定要橫屍遍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