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要不要念EMBA?

李紹唐
user

李紹唐

2006-03-01

瀏覽數 4,900+

我要不要念EMBA?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有一天,我應邀到一個場合對兩百位年輕人演講。席間,一名模樣約20歲出頭的女性上班族舉手發問:「我進入職場工作以後,發現周圍很多人爭相去念EMBA,你覺得我要不要也去念一個學位?」

近十年來,MBA或EMBA十分炙手可熱,大家趨之若鶩,幾乎人人都想去拿個企管碩士學位,「要不要念EMBA?」成為企業界一個甚為熱門的話題。這就和很多年前,許多年輕人考慮「是否該出國留學」一樣,念MBA或EMBA和出國留學等同是「鍍金」,對日後找工作的身價通常能產生加分作用。然而,時至今日,當滿街都是留學生,喝過洋墨水不再稀奇,留學不再是高薪高位的保證。MBA或EMBA亦同,似乎也不再那麼值錢。

趨勢/藝術碩士成為新MBA

根據人力資源專家分析,出身自美國十大名校與英語十分流利的人,原本可說是具備絕對的競爭條件,但近來就業市場卻出現一個奇特現象,這類人才未必具有百分之百的競爭優勢,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時有所聞。企業雇用人才的邏輯逐漸在改變。全球知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龍頭「麥肯錫」素以大量雇用MBA聞名,根據最近的報導指出,1993年麥肯錫有61%的員工擁有MBA學位,但到了2004年,具備MBA背景的員工比率下降至43%,十年來下跌了三成。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則是過去被視為冷門學科的畢業生,譬如藝術系,如今卻成為就業市場上的潛力股。美國諸多企業爭相延攬設計學院的畢業生,諸如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等,都成為企業獵才的對象。對此,《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出解析:企業界對基本MBA的技術性訓練需求已經下降,企業界清楚地知道,有效率的管理只是企業的基本動作,能讓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與競爭對手產生區隔的,取決於產品外觀實體是否更美麗?情感上是否更能打動人?換句話說,就是以「風格」和「情感」勝出。《哈佛商業評論》並且舉證,全球首屈一指的哈佛大學商學院MBA錄取率不到10%,但比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藝術碩士率取率僅有3%,則是小巫見大巫。《哈佛商業評論》甚而斷言:藝術碩士即將成為一種新的商業學位,是企業界未來最熱門的「新MBA」。

關鍵/自己要修自己的EMBA

我當年因為家境不好,大學畢業退伍後就投入職場,從沒到美國留學鍍金,但很多人都說我英語流利的程度,遠超過許多曾經留學、喝過洋墨水的人。我也沒有MBA或EMBA學位,但是北京人民大學主動邀請我擔任講座教授。

我舉個人例子是為了說明,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念一個學位」,而是你的「學習態度與吸收能力」。如果有心學習,社會上有非常多的管道。我在外資企業服務二十三年,公司每年都會訂定新的業績目標,因此必須不斷地自我挑戰,而我們從實際接觸的客戶案例中,也隨時隨地在吸收學習。每次去拜訪客戶,一定花很多時間深入研究對方的產業背景,這些絕不遜色於課堂上的講授,是故,我總是比喻:「我是自己修自己的EMBA。」我自己雖然沒有去念EMBA,卻十分鼓勵部屬去進修。我在甲骨文期間曾經推薦六位副總去念EMBA,而他們每個人念EMBA考量的目的不同,有的是為了拿學位,有的是為了增加個人曝光率,也有的是為了了解不同的產業。等他們畢業後,雖然並未立即反映在加薪、升遷上,但對個人歷練和長遠生涯規畫多少有些幫助。

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念EMBA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人脈,這也無可厚非。不過,一旦決定去念,就必須評估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時間、精力、財務狀況等等。在台灣念一個EMBA學位,三年估計需台幣50萬元至60萬元不等;在中國大陸則需要花人民幣8萬元至10萬元,折合台幣約30萬元至40萬元,算是不小的支出。若是存著打混的心態絕不可取。聽說有人花錢請人捉刀寫論文,行情是台幣10萬元;還有的老闆念EMBA,論文是由助理或秘書代打。在我看來,都已經失去念書的真正意義。學習,無所不在,無處不是。究竟是在哪裡學、要不要念EMBA,真的不重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