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世代已經從代工世代邁向品牌世代了,在這個世代裡,唯有用「個人品牌」的概念去經營人生,才能找到「當自己」的方法。
但是, 個人品牌代表了什麼?要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呢?而台灣的30世代又如何看待自我呢?對此,《30雜誌》特別邀請個人品牌形象鮮明的褚士瑩與讀者分享他如何規畫人生的經驗,以及暢談他發現自我價值的過程與觀點。以下為對談精彩紀要。
個人品牌不會被取代!
講到個人品牌,我覺得有些事情可以被取代, 有些事不能。兩年前,GUCCI首席設計師湯姆.福特(Tom Ford)離職,大家覺得「啊,GUCCI完蛋了」,沒有了這個設計師,這個品牌還算什麼?這十年來,GUCCI完全是靠他才起死回生。
結果湯姆.福特離開後,GUCCI找了三個設計師分攤他的職務,沒想到去年的手提包竟賣得比過去十年來的任何一年都要好。
GUCCI有沒有湯姆.福特都一樣,因為GUCCI是個品牌,他的首席設計師不管再好,都是可以被取代的。而湯姆.福特這個人,因為是一個個人品牌,所以他沒有辦法被取代,他就算不再是GUCCI的設計師,但因為他是「湯姆.福特」,所以像美國《Vanity Fair》(浮華世界)時尚雜誌就以他做為三月號的封面人物,而這賣的就是湯姆.福特的個人品牌。
找尋意義時/發現自我的價值
人到了30多歲,還沒有辦法對自己是誰、在做什麼,看得很清楚、很開,還不知道如何享受自己的生命,還在想「唉呀,我來不及了」。每天打開報紙、雜誌、電視,看到誰25歲賺了人生第一個1億元,誰又創立了一個價值9百億元的上市公司的訊息時,就覺得自己好渺小,被遠遠地拋在後面。
人生裡面讓你最快樂的是什麼?我一直在找尋答案。覺得讓我最快樂的是,夢想再小都沒有關係,我要活在自己的夢想裡。如果「褚士瑩」這三個字真的是個人品牌的話,代表的不是旅行,不是寫作,也不是什麼,這三個字代表的是,有一個人活在自己的夢想裡,也不會餓死。其他人看來也會覺得,我也可以像他一樣,活在夢想裡,不管那個夢想是什麼,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在思考我的人生時會想:如果我是一個品牌,我是個什麼樣的品牌?我是個像孔子、孟子、蘇格拉底一樣,流傳千古的品牌嗎?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品牌?耶穌、釋迦摩尼、貓王也都是這樣的品牌,這叫永續經營的品牌。
如果我想當一個五十年的品牌, 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 讓人家記得我是誰, 讓我自己記得我是誰。還是我要當個五年的品牌,趁著現在年輕,在五年裡當個搶錢一族,賺飽了以後,下半輩子生活就靠這五年所賺的錢就好了。
每一種商品都有它的產品周期。對我來講,我想要的品牌是什麼?我不想當孔子,我不想流傳千古,我不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也不覺得有這麼大的能耐。而要我用五十年來經營我這個品牌,好像想得太遠了。但是我又不想這樣做五年的短線品牌,因此我決定做個二十年的品牌。
我很懶, 想要40歲退休,我的品牌壽命在退休之前,只有二十年的時間。而這二十年我要拿來做什麼?我很喜歡寫作、旅行,想要活在自己的夢想裡,因此我很簡單地分為兩個階段:20歲到30歲的時候,嘗試所有可能性,主持電視節目、主持廣播節目、上綜藝節目玩遊戲,做什麼都可以,後來也到網際網路公司上班。
前十年,我做對自己有幫助的事,以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很自私地為自己活。30歲到40歲的時候,我希望能夠用我前十年學到的東西,做一些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那就是為什麼在我滿30歲的那一天,辭掉了在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工作,然後去航海一年,接著就去擔任非營利組織慈善團體的顧問。
遇到挫折時/堅持活在夢想裡
其實最大的挫折是,發現當年的同學成為中常委了,已經變成某個企業的董事長。那種焦慮是現代年輕人的挫折來源之一,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來不及,錯過了什麼。或者是發現,當你終於可以享受生活時,卻沒有能力欣賞古典音樂,來不及學又羞於承認不懂,就是沒辦法進入那種你想進入的世界,沒辦法模仿那種情調,只能當個半調子,那是很大的挫折。最大的挫折就來自於你沒有辦法變成你想要變成的人。
我面對的方法是, 沒有關係, 我要繼續活在我的夢想裡。很多人都是很努力地把扼殺自己的夢想當成長大的過程,那樣太可憐了。至少我可以過著我最想過的生活,做我最想做的事情。譬如說我很喜歡旅行,我就找可以去旅行的地方進修深造,或者找可以到處去旅行的工作來做。我並不需要因為家有萬貫家財,才能去旅行,或得辭掉工作、拋家棄子,什麼事都不顧了,然後背著背包去流浪。旅行其實可以很平衡地放在你要做的每一件事情。
每天一醒來,我不會覺得接下來我要犧牲一天中最美好的八小時,去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情,下班以後才活過來,才能換幾個小時當自己。我很幸運的是,不管錢賺得多或少,不管我的名譽地位高還是低,至少從醒來的那一分鐘開始,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我想要做的,就算不付我錢,我也會想做。這時候那種跟別人比較的焦慮和挫折就消失了。
經營人生時/用部落格的精神
現在很多人經營部落格與個人網站,每一個部落格、每個人的個人網站,就是一個個人品牌。你想讓別人怎麼樣看到你,就和經營個人品牌的心理相同,那是一種本能。你知道你想要跟別人說什麼,你知道你想要別人怎麼看你,就抱持著經營部落格和個人網站的心態,去經營你的人生,就不會錯了。
最錯的部分是,你去當一個不是你自己的人。例如你明明不是企業家第二代,卻要表現出那種風範,去他們去的那些地方,一起揮霍,那麼你永遠會覺得你是次等人。
只當自己是最快樂的。如果要我去當一個不是我的人,例如我喜歡寫作, 但一定要我當媒體人,一定要我當政治人物,我大概都不會做得很好。沒有人會當自己當得很困難的,除非你還沒有找到當自己的方法。
台灣30世代太焦慮!
抱著焦慮時/難當快樂的人
台灣的年輕人和國外相比,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焦慮。
我有個美國朋友是哈佛大學第一名畢業,代表全體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致詞。大家一定想,這個人會從此飛黃騰達。
然而,他從大學開始就和七位同學合組樂團,音樂不是很厲害,但他們就是很喜歡。所以一直到現在,他們還一起合住在一間破破爛爛的房子裡,還是一樣玩樂團,還是每個禮拜到當地的pub去表演兩次,然後收一個人五塊錢的門票,到現在還是沒有一份全職的工作。
過去的光環並不會影響他,他每天還是過得很快樂,並不會覺得是哈佛畢業的高材生,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詞,所以就應當如何如何。他沒有!他就是繼續過著他想要過的生活,我覺得他很開心。
如果你抱著那樣的焦慮,覺得你一定要變成一個最成功的人,可能就失去了當一個快樂的人的機會。台灣年輕人真的好焦慮,如果不要焦慮,每個人每天從起床的第一秒就知道是活在自己的夢想裡面,並朝著夢想邁進,人生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會很快樂、很好。
把那個焦慮消除,緩緩地過自己的人生,緩緩地找自己的方向。沒有夢想的話也沒有關係,沒有人規定你現在就要有夢想。有夢想的時候就去做,沒有夢想的時候就隨便,都沒有關係。生活會過得好一點,自己也會快樂一點,身邊的人也會因為這樣比較開心吧!
寵愛自己時/從容安心生活
人生那麼短,一定要好好地寵自己,活在夢想中就是一個寵自己很好的方式。但是也不需要因此讓自己蠟燭兩頭燒,一直燒到油盡燈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活的品質來自悠閒,什麼東西我覺得都慢慢來,不要焦慮,你只要想「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不用急了」,那不是很好嗎?
我每次睡覺都睡到自然醒,常常在要去機場的時候,飛機都已經走了。有時候七點坐上計程車去機場搭八點半的飛機,那時司機就會很緊張很緊張,怕我來不及。我告訴他來不及就算了。因為我覺得,事情只要來不及就算了,沒有什麼大不了。
其實沒有人真的在看你,不管你在做什麼, 沒有人天天想「唉呀, 你好不長進! 」「你好好笑,怎麼去做這個工作!」每個人都在想他自己的事。沒有人整天專心地在想別人怎麼沒變成更好的人?如果我們只是怕別人茶餘飯後說什麼,而去過一個不想要的人生,不是很慘嗎?所以我一直過著那種可以很自在的生活,可以慢慢來、不需讓別人檢視我的人生。
能夠悠閒、從容地過生活,很安心地活在自己的生活裡,其實很重要。把現代人的焦慮拿掉,不要覺得每個人都在看著你。只有自己在看著自己,從醒來的那一分鐘就會發現,你在為自己而活。每一分鐘都為自己而活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