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天生的金牛座,我的價值觀很單一,我沒有所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問題,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工作」。職場的表現可以說明一切,3 5歲當上副總,除了外在產業情勢的配合,我認為最大的關鍵是「自己的企圖心」。同事形容我如「唐吉軻德打風車」般執著,如蠻牛般的工作意志,讓我充滿職場搏鬥精神。
選對潛力企業
剛退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單位,民國80年代剛開始高速鐵路計畫,當時我是一個對鐵路一竅不通的資訊系畢業生,因為有一股想要證明「台灣人的科技也可以力拚歐美」的傻勁,就這樣天真地栽進鐵路的領域。雖說掛名助理工程師,做的其實是核對表格、影印、拉網路線等瑣碎的工作。
過了一、兩年工作就遇到瓶頸了,我很快就發現,在這裡我沒有role model(典範),生涯很快可以看到屋頂,若到35歲,最多就是一位顧問工程師吧!生活好像也沒多大的冒險與改變。一股「I can do more」的信心,驅使我離開了這份安定的工作。
事後看來,我之所以現在比其他人小有成就,關鍵在於當時我轉對了公司。資訊系畢業的背景,讓我決定持續在科技產業發展。照常理,第一選擇當然就是Microsoft(微軟)。
當時Oracle並不如微軟有名,但是經過充分地資料蒐集,我發現這家極少人聽過的公司,卻是一家很創新、很懂得勾勒未來的公司。我想我就是有點驕傲吧,覺得這樣有潛力的公司,剛好與自己曄曄發光的潛力相呼應。面試的時候順利被相中,很快進入了Oracle這家後來服務長達十年以上的公司。
選擇所愛不怕挫敗
剛進公司,我的第一志願是業務,卻被公司要求進入行銷部門,從技術支援做起。每次看到業務部的同事口沫橫飛地做簡報,洋溢著一股販賣未來遠景的發光眼神,我心裡都暗自羨慕。也不知道從那裡來的超強企圖心,我都會半夜留在辦公室,偷學業務白天簡報的話術。心裡想:「要是我來講,一定會更精采。」我想要轉做業務,那種受到客戶肯定的眼神,絕對會是我生命活力的來源。過了兩年蹲馬步的日子,終於如願以償。因為業務部門有缺,加上幾乎每位主管都知道我的興趣與志向,我終於開啟了一生中第一個業務工作。那年我已經33歲了。
不過,剛接業務的三個月,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敗。工程師的背景,讓我很難放下驕傲、向人彎腰。在連續數月業績掛零的打擊下,我幾乎都決定放棄了,就在最後關鍵,我想反正豁出去了,最後一次提案,就完全自由揮灑。沒想到,丟掉想談成生意的包袱,反而那種單純服務客戶、提供遠景的熱情又回來了。「年輕人,你有沒有十分鐘,你的idea我全都要。」一個2000萬元的訂單終於讓我反敗為勝。
接下來,拜風起雲湧的dot.com浪潮之賜,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的案子沒有輸過。在公司的行情水漲船高,公司的職位從territory sales,到account sales,再到senior account sales,每一個階段正常要一、兩年,我卻一口氣越過,兩年內從territory sales直接升任處長。當時提拔我的,正是Oracle的前總經理李紹唐。因為當時業務都跑光了,被挖角的被挖角、跳槽的跳槽,只有我屹立不搖,沒有人接班的狀況下,當然幸運地接下了這個位子,開始了人生的管理職階段。
永遠不放棄自己
一直到現在,工作老實說也不是為了錢,我這個人很死脾氣,好賣的、我不賣,案子愈複雜、我的荷爾蒙就愈上升,有一種「能打敗這個對手,我就驕傲了」的野心,可以讓我不眠不休地往前衝。
當上主管後我漸漸體會到公司看一個人,就是看你對組織的貢獻。從小我不喜歡被定位、也不喜歡框框。一開始試圖轉業務沒有成功,主管告訴我不適合,我卻從不氣餒。當時甚至阿Q地想著:「有一天我一定會證明我是好業務,只是你不知道怎麼用我而已。」現在當上主管階層,想想當時的自己真是狂妄自大,當時主管對我的評斷也沒有錯。然而,我卻領悟出一個真理:「就算別人放棄你,你也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在贏得別人的尊敬以前,你要先把自己當成一回事。
我覺得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去聽周邊的雜音。人過了30,與其每天去想如何修正自己的缺點,不如好好專注發揮自己的優點。當你身邊的朋友因為對你太過了解、每天給你負面的訊息──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這樣的朋友請你遠離,因為負面的訊息接收久了,你會被定型。
所謂的生涯規畫,我覺得關鍵不在於改變自己的缺點,而在「你要清楚自己有怎樣的能力」,接下來就是專注去做。
另外,我認為生涯目標隨時會被更新,50%以上會與你想的不一樣,像剛出社會的三、四年,幾乎都是職場摸索期,如果不是進入Oracle,看到業務工作的趣味,也不知道自己會想當業務。但原則是一定要踏出第一步,才會出現下一步,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