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在哪裡贏?
大前研一在《專業》一書中提出四項專業能力:先見力、構思力、議論力和矛盾適應力。在直銷業也有四種可以相呼應的專業能力:創造力、執行力、解析力和反省力。
雅芳每年有十八次宣傳活動,每次都要在三個星期以內做到4、5億元的業績,要創造消費者需求,又不能Me too,這需要很強的創造力。之後,執行上必須有溝通說服的能力,除了和消費者溝通之外,我們還要教會直銷商怎麼去教別人。第三個解析力是要從報表和數字裡看到事情的真相。最後是最困難的反省力,因為人的行為一旦養成後,改變有其難度。
我發現台灣人很不喜歡討論,我記得剛入職場時,老闆給我一張剪報「先做人再做事」,我覺得奇怪,原來老闆發薪水給我,是叫我來做人的?我很同意大前研一提出的議論力,辯論愈激烈愈好。當然,在討論中要客觀,而非一直爭議你為什麼這麼做,重要的是這樣做有沒有價值。
個人也需要定位
我們在談企業時,都會強調策略和定位,個人也是一樣,很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定位。你要朝什麼專業進行呢?你可以假想設定一個賽局,你要贏的話,你的定位一定是你最能貢獻附加價值之處。在短、中、長期的目標下,你要怎麼建構這個賽局,你要在哪裡贏?這是要先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專業的趨勢第一個是異中求同的整合力。現在企業都有一個趨勢,整個亞洲地區的所有行銷處都整合在一個地方,他們做出來的企畫供所有國家使用。未來,你要了解每個國家的人對產品的需求是什麼,而你整合出一個最大共識。另一個趨勢是尊重差異的溝通力。因為即便同樣說中文,不同地區的華人,基本上希望被溝通的事情仍非常不同。
我覺得30世代可愛的地方是創造力無限,跟他們講話不需要拐彎抹角。可恨的是,在網路時代中,大家蒐集資訊很快速,卻很少把資訊變成見解來幫助企業做決定。30世代有個問題是,常常會為做而做,只想著做什麼事,容易能見度高、被注意到。給大家一個建議,多跟其他部門的同事互動,培養構思力。
35歲前找到定位
專業是指一個人可以化願景為策略,然後卯足了勁去執行。看到願景需要先見力,然後以構思力把願景轉化為策略,而策略是以議論力討論出來,因為大家認同一個願景,不代表都同意用什麼方式去完成。
在執行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管理、思考、文化或臨時爆發的衝突,因此需要矛盾適應力。
專業人才具備了自我驅策、充滿好奇、處處看到商機、能激發驅動力、化混沌為秩序、化繁為簡與愈挫愈勇等七個特色。這些特質需要長期培養,年輕人不要像養在魚缸裡的魚或種在盆裡的樹,基本上不會大。在森林裡,樹比較容易長得大,因為競爭多,自然而然會成長,競爭是讓自己和對方都成長的方式。
如今世界是平的,可取代性增加,所以你存活的唯一機會就是價值,你要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而價值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隨時要檢視你的價值能提升多少,這個價值才是未來真正最大的挑戰。
思考自己的定位
我本身是紡織系畢業的,和電子科系完全無關,雖然在職場上晉升快速,但是自己心裡是空虛的。我思考的是,身旁的同事都是科班出身的菁英,我再往上發展,將面臨什麼挑戰?於是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省思幾個問題:我的特質是什麼?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我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優勢?
我認為台灣或是電子產業,最缺的就是國際行銷管理人才,因此當時我跟公司提出申請,希望能派駐歐洲。於是32歲時,我到歐洲從產品經理的助理重新做起。我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建立自己的能力,現在能夠在明基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後,回去管理歐洲方面的事務,因為我有這方面的專長。所以在35歲以前,一定要趕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很欣賞30世代。30世代對事情的接受度高,彈性大,對新事務的探索又多又快、創造力也高。但是真正的專業來自於專精,真正專精是要靠熱情、時間,要有耐心,眼睛要冒火,這是熱忱。一個位置,你要做到專精,需要時間讓你的同儕或競爭對手,對你的定位有所認知,才能成為有潛力的專業人才。
找出你的好基因來!
在職場上有獨到之處,就能變成專家。我們可以多看看成功專業人士的故事。鈴木一朗從小學起就立志當一名出色的職棒選手。他小時候就手提重物,訓練自己的握力。十幾歲時,父親教他選好壞球,克制自己不打壞球。所以現在可以維持在美日職棒聯盟裡,安打率最高、防守率最強,他是從小長期訓練出來的。
還有美國職棒投手克來門斯(Roger Clemens),他今年都40幾歲了,還能登上美國職棒名人榜,非常不簡單。他把工作融入生活中,不斷地挑戰自己。
找出你的核心優勢
每個人都有其天賦才能,就看你有沒有找到。如果你沒有好好運用自己的天賦才能,久而久之,那樣的才能也會不見。因為專業是不斷的學習與經驗的累積。唯有不斷地堅持,經歷辛苦、投入與付出,才能達到專業。成為專業人士第一步就是要用心,你有熱情的話,就能延續你的專業領域,最後要走向高峰,專注是唯一的法則。
你可以從了解自己做起,找出你的核心能力,也就是找出你最強的地方,不要去補足自己的缺陷。老天給你的基因若不好,再怎麼補也有限,但是上天一定也給你好的基因,在那方面,你一定能夠出人頭地。以我為例,我回頭衡量過去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共通點,也是我真正想做的事,那就是做台灣企業的推手,把台灣知名企業和品牌推向全世界。
我看到30世代衝勁有餘,但是思考能力要加強。我常跟公司裡的30世代說,當你提一個專案給我,你都沒有辦法說服你自己,那你如何說服你的客戶?另外有一點,甲骨文的資料庫在全世界占有率最高,結果大家蜂擁而上去賣那個最好賣的,但真正要考驗一個人的能力,是賣出公司最難賣的產品。
未來30世代要面對的是國家關係和限制被打破的環境,一個公司將所有國家裡面同一職務者的能力,放在一起比較。公司發現,為什麼同樣能力的人薪資結構不一樣?所以大家要小心,未來第一個被評比的可能是:為什麼印度人領的薪水只有你的一半,但是他做得比你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