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到美國,是被公司派到波士頓受訓,住的是不附早餐的旅館。那時自認英文並不差,可是當走進早餐店後,想像不到的問題就開始了。
美麗高大的waitress 送上menu 時,我著實嚇到了!深呼吸一口,我打定注意,這頓早餐要讓自己吃到bread、egg & co_ee,其他就隨緣吧!我想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大概就八九不離十啦!哪知道當服務人員開始念出一長串的英文要我選蛋的煮法時,我立刻亂了譜,感覺自己的耳朵不夠用!慌亂中我靈機一動,聽不清楚的,我就複述waitress 說的第一個選項。接下來的肉類,我照本宣科,也只選擇第一項,如此這般,靠著只選第一項,我第一天吃到的早餐組合是:炒蛋scrambled、培根bacon、馬鈴薯泥mashed potato。當時電子產品還不那麼流行,我是隨身帶辭典的;就這樣,一面吃,一面查,心中盤算著第二天的早餐。
第1天順利達成目標之後,第2天我又上門了,而且刻意選擇與前一天不同的組合。第3天帶著2天累積的作戰經驗及相對穩定的心情,我已不那麼擔心點錯或吃到怪異的食物,所以決定試試什麼是歐陸早餐continental breakfast?這才明白原來歐陸早餐除了咖啡外,其他全都是冷的。一連3天,其實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搞懂菜單上這些英文單字到底代表的是啥食物?彼此又是怎樣組合的?
這些早餐的組合,令我大開眼界的是馬鈴薯。比如說 french fries, mashed, hash brown(薯條、薯泥、薯餅),都是馬鈴薯類的餐點,字都不難,但代表的可能是我平常生活經驗值之外的食物。從波士頓回來,我的早餐經驗值可說是功力大增,而英文早餐的笑話,也讓我說了30 年!
不要覺得奇怪,出社會的前5年,只要出差,我都會花時間去嘗試不同的早餐,了解各地不同的早餐組合、英文名稱、如何吃等。吃早餐讓我領會到許多有趣且愉快的經驗,也讓我深切明白,只要掌握核心資訊,溝通可是既簡單又容易!
(更多詳表請參見30雜誌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