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1960年代,成長的背景,跟年輕的各位很不一樣。我們那個年代,選擇科系時的首要考量,多半是求生存,也就是找一個「將來比較好找工作」的科系,什麼夢想啊、興趣啊,只能排在這個實用考量之後。
當時,正是科技業剛萌芽的時候,「最好找工作」的電機系,成為理工組學生的第一志願,將來出社會,只要跟電路設計或硬體設計有關的行業,我們都可以做。
我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進了清大電機系。雖說如願以償進了明星學校的明星科系,但坦白說,電機系的課很重,我念得並不快樂。
回想我大學時代,最讓我快樂的事,應該是辦活動吧。但別以為我是「high咖」,其實,我原本的個性甚至可以說是害羞、內向的。我之所以喜歡辦活動,並不是愛現想秀,而是因為我很享受過程中那種「being with people」(與大家同在)的感覺。如果就生涯性向而言,我想,比起念電機、做工程師,我應該更適合念企管、做跟人有關係的工作。
不過在「求生存」的時代氣氛下,我們比較「認命」,即使不喜歡那個科系,還是會勉強自己把學業完成,再找一份相關的工作。
我要一輩子待在舒適圈嗎?
我退伍後的第一個工作,是做研發,負責寫控制機械手臂的組合語言。不過,這工作我做了一星期就沒做了,一方面是剛退伍,心還不定,公司裡也沒有人帶新人,我常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而且,我很明白自己真的不是適合做研發的料,不如早一點離開。
隔了4個多月,我應徵上了惠普支援工程師的工作,這個工作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從職能面來看,支援工程師並不需要做艱深的「研發」,主要任務是為客戶做服務跟維護,正好吻合我的個人特質;再從組織條件來看,惠普是知名的國際企業,制度完整,又對「人」很重視,對社會新鮮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我喜歡這家公司、這份工作,所以格外珍惜這個機會,在新人期間非常努力。支援工程師可以準時上下班,可是我都會自願留下來學習,補強專業知識。
我原本只打算做2年工程師,但是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實在做得太愉快,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竟然一做就是5年多,轉眼已經來到30歲大關。
人生在這種逢「十」關卡前,總會感觸特別多,加上我當時也結婚生子了,「成家」以後, 自然會開始思考「立業」的事。雖然,支援工程師的工作我勝任愉快,但是,我難道要一直待在這個舒適圈嗎?當初不是打定主意,不要一輩子做工程師的嗎?
當年有一個跟我一起進惠普的要好「同梯」(同一年進入公司的人),早幾年就離開了,後來獨當一面,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他的經歷也讓我忍不住反思: 我的職涯,沒有其他可能性了嗎?
板凳變一軍
我當時能想到的選擇,就是轉去做業務。我請教了一位當業務的「同梯」,他警告我:「業務一天到晚都在追單子,每天早上醒來,還睡眼惺忪,壓力就來了。」
我一開始有點掙扎,為什麼要放棄安逸選擇勞碌? 但最後還是決定一試。剛好IBM 在找業務,順利錄取後,我才知道,我那位業務「同梯」所言不假,而且我30 歲才轉型,要跟比我年輕的人競爭,格外辛苦。
直到第3 年,我的機會來了。當時,我們想爭取一個很大的行庫客戶,可是對方並不是很願意買IBM 的帳,公司派出好幾個「一軍」等級的業務精銳都無法攻下這座山頭。主管大膽起用我這個「板凳球員」,這是我「逆轉勝」的開端。
我還記得第一次跟主管去向客戶打招呼,那位副主任還揶揄我們:「嗄?又換人了嗎?」接著便打發我們走人。後來,我又去拜訪,對方連正眼都不看我一眼, 只是冷冷丟下一句:「跟你們講話,是火星撞月球啦。」我一開始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他的意思是,跟我們公司對話根本是彼此毫不相干,不需要溝通。
那個客戶的主事人員覺得我們那種知名外商很會端架子,總是有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為了扭轉他們的看法,我把姿態壓低,希望他們再給我們機會。每天早上8 點,我就到他們公司報到,在那裡「蹲點」蹲了6 個月,跟每個人博感情。
慢慢的,正面能量開始累積,挺IBM 的聲音變多了,就連當初最反IBM 的那個副主任,竟也承諾我:「看在你的分上,我開會時不開口就是了。」
最後,我成功攻下了這個讓大家束手無策的大客戶, 從板凳球員成功躋身一軍行列。
這個轉捩點讓我學會一件事:知識、技能這些「硬功夫」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讓你在職涯路上受用無窮的,是態度、溝通、人際關係等「軟實力」。
軟實力須因情境而制宜
而所謂的「軟實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並沒有固定的套路與規則,必須因時、因地、因情境而制宜。
我們拿「態度」為例。有些人說,在職場上就是要「有強烈企圖心」,但是,在一些特別講究資歷、倫理的地方,態度太激進,只會讓人覺得你張牙舞爪;也有些人說要「謙卑虛心」,可是,如果在一個競爭文化很強的公司,「溫良恭儉讓」這種特質又會顯得溫吞。
除非你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個地方、跟同一群人共事, 否則,隨著歷練加深,一定會面臨各種變化,當然,你的應對方式也要隨時做調整。
我在微軟任職多年,歷經過好幾位來自不同國籍的上司,文化背景各異,加上每一個老闆的個性也都不一樣,他們跟員工相處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東方人講話比較含蓄、迂迴,跟台灣老闆共事,用一般台灣人陳述事情的邏輯或口氣對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些老闆作風比較西化,他們期待員工報告時直指核心,提出解決方案,至於其他,不必鋪陳太多,如果不做調整,有些老闆可能會失去耐性,直接打斷。我也是摸索了好久,才拿捏出最恰當的分寸。
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當情境變化,外界對你的期待也會跟著改變,如果你希望職涯路走得更順利,就必須培養更敏銳的觀察力與適應環境的彈性。
君子不器
我1995年進微軟,在2007年以前的這12年中,一共換了10個位置,而且部門功能差異很大,這些異動中,有好幾次都是臨危授命,接手有問題或處於危機狀態下的團隊,扮演「救火隊」的角色。
微軟人才濟濟,隨便掐指一算,多得是比我優秀的人,為何上級會選擇我?
大概可以歸納出2個原因,第一,在「事」的方面,我一直是個思慮縝密、自我要求很高的人。雖然我本來可能不見得非常熟悉該團隊的事務,但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全面性的了解,並且把每個相關的環節都搞清楚。
第二,在「人」的方面,我會設法把一群人「兜攏」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重新出發。這跟我的人格特質有關,就像我一開始提過的,我真的很喜歡「being with people」的感覺,當我接一個團隊,特別是那個團隊原本有一些問題時,我絕不會「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接手就來個雷厲風行的掃蕩或改革。
我曾奉命接管一個人心浮散、搖搖欲墜的團隊,我的做法是:先用一種有同理心的包容態度,跟團隊裡的每一個人深談,聆聽大家的想法,讓他們理解,我是誠心誠意來幫忙的,把人心先安頓下來,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接著,則是努力幫助團隊創造立竿見影的勝利或轉變,以重建信心。
當這些小小的「勝利」累積到一個程度,量變就會帶來質變,組織裡的氣氛就會由負轉正,浴火重生。
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強調自己的戰功,只是想分享一個觀念:職場上需要的能力是很多元的,你不必為了自己在某項專業上不夠頂尖而自卑,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擁有更強大的變革適應能力。
我很喜歡孔子《論語》為政篇裡的一句話:「君子不器」,這句話也很適合用來勉勵所有在職場上奮鬥的人,一個有競爭力的職場人,必須是個有彈性、能接受不同挑戰的人,他是不會畫地自限,認為自己只能做某一種工作、扮演某一種角色。
江山代有才人出
最後,我想要鼓勵年輕人,不管大環境多艱困,都不要懷憂喪志。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英雄。
我一個很要好同學的爸爸是成功的生意人,我剛退伍時有一段待業期,剛好有機會跟他聊天,我忍不住發牢騷,說現在實在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起來,他們那個時代的機會說不定還多些。
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當初可是從飯店門僮做起的,一路奮鬥才有今天。你不要那麼悲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會,只是你要準備好,機會來了才能抓住。」
很多人崛起,有時的確是因「時也運也命也」,但如果你一開始就否定自己,認為「那個人不會是我」而不願付出行動,那麼即使機會到了眼前,你也無法抓住!
我常聽年輕人抱怨大環境很差,多年求學後,出社會只能領到22K微薄薪水。我同意年輕人面臨的處境真的不好,但我也真心相信,在這些22K的年輕人中,若干年後,還是會跳出許多各領風騷的傳奇人物。
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