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開始,算到研究所畢業,養個小孩究竟要花多少錢呢?養得「精緻」一些,至少得要500萬元以上,但即便是用「低標」程度教養水準,不念貴族學校、不上補習班、不出國留學,那麼,這孩子恐怕也得讓你花上300多萬才能搞定。
其中,「學齡前」與「大學後」這兩個階段,又是最難應付的教養開銷高峰期。依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公告的93學年度幼稚園收費標準,一般全日制的私立幼稚園每年學雜費高達9萬6600元,換句話說,除非能讓孩子占得僧多粥少的公立幼稚園就讀機會,否則每年「教育加養育」的費用,隨隨便便就會逼近20萬元。十幾年後,問題又來了,除非你的孩子很爭氣地考上公立大學與研究所,否則,高等教育的代價是每年學費10萬元左右,加上在外租屋、生活所需等,一年花個20幾萬元,只能算是剛好而已。
攤開30歲開始的人生收支表,概略來說,子女在學齡前的教養花費雖然不少,但自己本身的收入大致尚能勉強應付。然而當子女進入高等教育階段時,一般而論,個人的固定薪資也正隨著年過半百而開始緩緩降低,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利用投資工具進行教養基金的規畫布局,屆時難免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境。那麼,應該如何提前準備呢?
設定目標:報酬率、穩定度高
首先,是必須認清子女教養基金的兩個特性:第一,學費會漲,以過去十年狀況來說,大學學費每年平均漲幅接近6%;第二,時候到了,就要拿得出來!你總不能跟你兒子說:「過兩年,等老爸繳清房貸之後再念大學吧!」
依據上述兩個特性,可以提出幾個必要的投資原則:因為「學費會漲」,所以投資效果必須足以對抗通貨膨脹,報酬率不能太低;此外,因為「時候到了就要拿出來」,所以投資標的不能表現得忽高忽低,穩定度必須提高,同時,變現性也不能太差。
布局原則1:當子女還在念小學
報酬率不能低, 穩定度又要高,這就是累積子女教養金的最大困難。「要解決這個困難, 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早準備。」先鋒投顧研究部協理羅際夫建議,最好能在子女上小學之後,即開始準備高等教育基金。他指出,小學至高中的學雜費支出相對較少,父母不難撥出足夠的資金加以投資;而念小學至高中的時間長達十二年,也足以藉由「投資時點分散」的效果,來降低波動性的風險。
JF資產管理表示,當投資時間拉長至十年以上之後,因為時間本身具有風險分散效果,因此可承受的風險就能相對提高,在資產配置上,除了可運用穩健型的投資工具之外,也可提撥部分資金投資於積極型的基金標的,提高教養基金的累積規模。
其實, 即便只做穩健、甚至是保守的投資布局,十年的時間,也足以用有限的投資累積出相當金額的教養基金。根據試算,如每月定期定額投資6322元,即便每年平均報酬率僅有6%,十年之後也能累積100萬元;而若投資標的每年平均報酬率達10%水準,則每個月僅需投資5229元,同樣能在十年之後拿回百萬元的教養基金。
布局原則2:當子女念中學後
另一方面,如果距離子女就讀大學的時間已經不到十年,那麼,思考方向應該就要有所調整:「拿出一筆錢,讓它長大!」富蘭克林投顧表示,選擇具有穩健增值特性的全球股票型基金做單筆投資,應該就是此類投資人最佳解決方案。簡單來說, 全球股票型基金因為投資範圍擴及歐、亞、美等各地市場,除了具有掌握多元投資機會的特性之外,也能藉由區域分散來降低風險,因此,頗能符合子女教養基金「兼顧報酬率與穩定度」的需要。
不過, 畢竟投資的時間有限,無法藉由時點分散的效果降低風險,所以在投資之後,還是必須分階段地適度調整。
富蘭克林投顧建議父母,最好能在子女上大學的六年前開始單筆投資全球股票型基金,而在就讀大學之前的三至五年,則可把這筆投資額進行拆解調整,除了保留部分全球股票型基金的部位之外,其餘則轉進全球債券型基金、美國公司債基金等,藉由債券型基金的防禦效果,鎖住獲利。而在子女上大學之前的兩年內,建議投資部位全數皆為債券基金,讓資金不再承擔上下波動的風險,「時候到了,才能確保能夠拿出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