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洲杯足球賽開打之前,兩年內電視上沒有帥哥可以看了。」33歲單身的圖書館員蘇珊說:「生活在倫敦最大的問題就是單身,我有一堆30幾歲的朋友,成天擔心找不到好男人。」蘇珊戲謔的語氣猶如《BJ單身日記》中的對白,但倫敦女人的困擾,實際上比單身BJ更複雜。
中產階級生育兩難
「我覺得在倫敦生活,最大的問題就是生孩子。」35歲的凱瑟琳擔任老師,工作穩定,可是「女人到了這個年紀,再過幾年就不適合生孩子了。不過這時候生孩子,就等於要放棄工作、放棄生涯了。」30幾歲的女人住在倫敦,要不要生孩子是個大問題。
「我們要是窮一點能接受社會福利就不是問題,或是有錢一點能夠供得起孩子上托兒所,那也沒問題,可是偏偏我們不窮不富,是可憐的中產階級。」英國是社會福利國家,生育小孩有津貼,但是中產階級要自費負擔托嬰與孩子的學前教育,只是托兒所、幼稚園的費用和上伊頓公學之類的貴族學校一樣貴,一年學費約等於一位小學老師一年的稅後收入。
因此許多職業婦女選擇辭職在家帶小孩,直到孩子上市立小學後再回職場。雪麗原本在BBC擔任翻譯工作,她在生育後辭掉正職工作改任特約,以便在家工作並照顧兒子。她喜歡這種兼差性質的工作,時間彈性、可以和丈夫輪流帶小孩,但收入減少、退休年限延後,加上他的丈夫已經待業快一年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家人的未來正處於貧窮的陰影下。
儘管生個孩子代價高,倫敦女人還是挺想要孩子的。英國電視台「第四頻道」的紀錄片,報導了三個35歲上下的女人努力「有」個孩子的心路歷程。這三個故事包括單身的護士想領養、已婚太太努力製造試管嬰兒,以及沒有固定伴侶的作家想要跟男性朋友借種。
在倫敦,結不結婚無所謂,大多數情侶就是同居一輩子,生小孩了也不肯結婚。但有沒有孩子卻是大問題,不論單身或已婚,30幾歲的女人開始想要當母親,為了這個心願,在高物價的倫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