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走出自己的設計藍海

成功大學規畫與設計學院院長林峰田

吳思旻
user

吳思旻

2013-03-01

瀏覽數 3,850+

走出自己的設計藍海
 

台北市政府從2012 年開始積極爭取申辦2016 世界設計之都,再加上近幾年設計科系學生屢屢在國際獎項中發光、2010 年文創法通過,設計儼然成為一門顯學。在產業需求帶動下,國內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立設計相關科系,蔚為風潮。

在各校擴大招收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之際,如何避免和全世界的設計人才在紅海裡捉對廝殺,創造自己的設計藍海,便成為一門極重要的學問。

要進入設計藍海,要學習先讓自己變身跨領域人才。成功大學規畫與設計學院院長林峰田,就是這樣的雙主修「T」型人,大學時他念成大都市計畫學系, 再到美國西北大學取得電子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及博士,專長橫跨人文與電子工程,不但扎深自己原有的專業,也能跨界整合時代需求。

林峰田表示,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思考訓練,和傳統教育細分學科非常不一樣,設計碰到的議題面向太多,除了基本的設計技能之外,創新、整合、跨領域的人才,是作為一名設計師很重要的條件。

21 世紀需要的設計師,由賈伯斯引領的蘋果風潮,即可預見設計不再只是一種概念的傳達、技術的表現,如何結合各領域專長,讓作品具美感及實用性,是近幾年設計領域的重要趨勢。以下是他精彩的分享:

第1步:天馬行空是基本能力

有些學校的設計科系很出色,在業界也很有名,學生的學科分數雖然不高,是因為原來的那套學習對他們來說不適合,但把這些學生放到設計的世界裡,反而游刃有餘,在沒有制式答案的思考裡天馬行空,把自己的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設計和傳統教育訓練不同,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學的是標準答案,只需要記憶,不需要創造力,學生太習慣要標準答案,沒有標準答案還硬要去找一個答案當標準。但是建築設計、工業設計根本不需要標準答案,因為有太多可以呈現的方法,答案不只有一個,這就是創意,也是學設計的人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這樣的學生,我覺得應該給予他們信心,作為一名好的設計人才,他們已經有非常好的創新能力,但若抱持著創意至上,只強化設計的概念與技能,反而忽略基礎學科的訓練,會讓自己的設計太過侷限,無法與使用者的生活連結,這是現在許多設計科系的通病。

以成大的學生為例,錄取分數很高,代表學生各科成績很平均。對於學科有基礎的概念,自然就有整合的能力, 那我們也不要滿級分的,因為那就是標準答案,背來的。

第2步:學習另一種專業

設計和藝術的差別在可用和不可用,藝術只要求美感, 設計是除了美觀外,還要實際可以用,除了要把產品做出來還需要去觀察使用者的需求、整合其他專業知識。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因此,完成一個設計,要去思考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是什麼,再來要去思考材質,了解材質會不會有毒性、成本是多少,這些都需要材料的概念、化學的概念、環保的概念,跨領域的通才,是未來設計界發展的趨勢。

但台灣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分工不合作,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部分,最後再把各自的東西湊合起來。在國外,很多設計學院都是整合型的,是分工合作,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不同領域的東西。

可能沒有辦法學得像另一個專業領域的人那麼好,但是了解另一個專業在說些什麼、怎麼做,讓溝通更容易,就是合作的一種。因此,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一起上課, 就變得非常重要。

第3步:以成為Project Leader 為目標

成為一個Project Leader 將會是設計業界最需要的人才。

對一個設計科系新鮮人來說,創新設計、產品的實用性是業界最急迫需要的,但人都要成長,讓自己成為擁有設計才能的管理人才,便能在眾多設計科系的學生中,脫穎而出。

未來職場競爭的核心內涵,已由傳統的「體力」競賽轉為「腦力」競爭。學設計的人,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技能, 若是要開創新的路線,遙遙領先同業,就應該提升自己的格局,除了技能外,還要能讓一個專案執行、讓一家公司運作。

因此,整合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語文能力, 都是我認為現今設計人才應該要精進的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