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聲勝有聲」?有沒有試過屏氣凝神地盯著一具人偶的臉?其實看見的不是偶的故事,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台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跟「台原偶戲團」裡,幾乎都是一群不計代價、一古腦兒把自己交給偶劇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他們總是恭恭敬敬地站在偶的背後,用自己的靈魂跟偶交換軀體,不知道是誰控制誰那般,讓自己的心事和觀察,安安靜靜地透過視覺畫面,娓娓「道」來。
人偶生命力,比想像更精采
一個念頭一起,透過手腕、手指,甚至手臂的操作,藉著繩索、布幔或是棍棒,把念頭化成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身體解剖,在偶的身上,一拍一拍地執行念頭的分解。誰說操偶不是世上最神聖的職業?
經常遊學美國、歐洲的無獨有偶劇團團長鄭嘉音,本來是台大外文系畢業,還參加過台灣知名的「蘭陵劇坊」;她不享受舞台上的聚光燈,反而樂於偶劇角色和造型的設計。「眼睛閉起來,畫面自然跑出來」的直覺創作,讓她的作品特別有一種禪意的形而上哲學。層層黏貼堆疊的報紙,被她設計成偶劇裡讓操偶者可以神出鬼沒的「海洋」空間;長寬達十幾公尺的宣紙,被她用來當做偶劇裡無邊無際的思緒,讓迷失的男孩偶,時而飛翔在思緒的「雲海」、藏匿在安全的「棉被堆」,或是徬徨在立體的「靠山」之間。
這齣戲,被她命名為「小小孩」。還有另外一個作品,名字取得更怪:《我是另一個你自己》。這齣偶劇的開頭相當「驚人」;她在一具比例比常人大上兩倍的偶人頭顱頂,硬是劃開一圈可以掀合的頭顱蓋。本來以為是要看這個逗趣的偶人頭要怎麼做表情、說話,誰知道忽然間這個偶人的頭顱頂張了開,裡頭走出一個比例更小的小老頭偶人出來。她說,「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她把跟自己對話的經驗,化成一個無限想像的表演空間。
還有一招更絕。前年10月,他們改編台灣第一位女布袋戲演師江賜美的生平故事,創作《戲海女神龍》這齣人偶同台的戲劇。在戲裡飾演江賜美的那位最俊帥的「師姐」,可是一具差不多腰高而已的人偶;表演的時候,這位「師姐」一邊翹起二郎腿,一邊隨性地抽著菸..各位,抽菸耶!而且還自己點菸呢!透過操偶人細膩的動作,竟讓不同的觀眾迷上自己的想像,儘管這位「師姐」多麼酷到沒有任何表情。
超越台詞,把玩表演語言
最近「無獨有偶」劇團與台原偶戲團同時邀請了一位美國光影戲創作大師賴瑞.里德(Larry Reed),分別合作兩齣作品──《光影嬉遊記──孫悟空大戰蜘蛛精》與《絲戀》。 里德跟台原偶戲團知名編導羅斌一樣,都是對偶著了迷的「怪胎」:里德是第一個遠赴印尼峇里島學習印尼皮影戲的外國人,而羅斌(Robin Ruizendaal)則是在台灣幾乎是一輩子的荷蘭偶劇學者,對!也是外國人。里德精通五國語言,畢業自耶魯大學、主修電影;羅斌專攻漢學,精通四書五經,中文說得嚇嚇叫。
真的只有我會狐疑,這兩個洋人真的沒有更賺錢的生意好做,偏偏要投入皮影戲跟偶劇?
別的大導演都要花數十億資金拍攝好萊塢電影,膩了重口味的人,可以來看看里德怎麼跟「無獨有偶」劇團合作,怎麼利用電影手法,呈現這齣結合光影、真人和中國經典神話的故事。記得到時候偷偷走到幕後去看,《光影嬉遊記》的幕後比前面的影像還精彩──看幕後的人忙翻了,真的逗得我看到什麼畫面都好玩。
至於羅斌編導的《絲戀》,則更具有跨國創作的企圖。負責這次演出策劃的伍姍姍,除了邀請里德跨刀助陣光影的部分,還邀請了土耳其皮影戲大師歐塞克(Cengiz Ozek)編寫和呈現這齣描寫一對姊妹為了逃婚,辛苦熬過絲路艱苦,進而流浪土耳其伊斯坦堡城的故事。伍姍姍的經歷也很傳奇;她不僅在美國舊金山學過現代戲劇,還有太極拳、舞蹈、小丑肢體訓練等不同背景,同時,擔任知名的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小旦李珞晴,也獲邀參與表演。
可能因為是這樣企圖心強的女性劇場工作者,所以《絲戀》不談柔情繾綣的愛情,而是讓兩個女孩子攜手踏上這個沙漠之旅。偶劇的表演語言超越文字和台詞,各種跨越藩籬的交流或體驗,則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