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吹起替代能源風!美國最大的連鎖商店沃爾瑪(Wal-Mart)今年計畫大幅改用太陽能來發電,預計未來五年內將在五大州分店安裝共100個百萬瓦(MW)的供電量。
100MW的電量究竟有多大?以目前太陽能使用量最大的Google公司來說,它在加州總部使用的太陽能系統只有1.6MW,沃爾瑪計畫如果通過的話,可是比目前最大的系統強六十倍。
不僅僅是Google、沃爾瑪等大企業對太陽能發電有興趣,微軟、日本夏普公司也早就建立自己的太陽能供電系統。微軟去年在矽谷總部安裝了兩千片太陽能板,可以供給480個千瓦(KW);而日本夏普公司在去年開始營運的龜山廠也使用太陽能來發電,供電量為5.2MW。
除了跨國企業之外,台灣在環保議題上也不遑多讓。陳水扁總統在元旦文告宣示,期望2009年綠色產業的總產值可以突破1500億元,而政府明年也將開始執行生質能的政策,例如強制要求中油、台塑等柴油供應商在販售的柴油裡面加1%的生質柴油(生質柴油是從廢食用油和大豆、向日葵、油菜籽等提煉出來,燃燒之後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不會破壞臭氧層,不會加速全球氣候暖化),以及要求公車、公務車加生質柴油。
從這些政策裡,你看到了什麼投資的商機?跟環保有關的「綠金」概念股有哪些?現在是進場的好時機嗎?
綠能產業三大利多
我們所稱的綠能產業,可以分成三大部分:替代能源、水資源,以及環境污染。其中,水資源和環境污染是舊有的產業,只有替代能源產業是全新的,也就是從零開始成長的。
不過, 替代能源的概念從1970年代、油價開始大漲時就有人提出,但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才開始發酵呢?
利多1:價格下降
德盛安聯綠能基金經理人陳嘉平認為, 關鍵因素在「價格」。過去推行水力、風力、太陽光電、生質能等替代能源根本行不通,因為價格太昂貴了,一般民眾負擔不起,當然還是選擇煤、石油、天然氣等舊能源。直到去年,風力發電降到了可以跟舊能源比較的價格,才開始具備競爭力。
利多2:政府補助
除了價格之外,政府的補助也占了決定性的影響力。有了政府的資助,民眾在替代能源的接受度上也提高,縮短了它成長的時間。2006年最大的轉變是補助的國家變多了,從前是以歐洲國家為主,現在則擴散到世界各地,例如太陽光電過去是以日本和泰國為主,現在美國加州、歐洲西班牙、義大利也都積極加入行列。過去要擔心的是萬一主要國家的補助告一段落,未來的發展就後繼無力,但自從去年各國都訂定法案之後,將來三到五年內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利多3:新興國家需求激增
另外,新興國家的崛起,像是中國跟印度對基礎建設、工業用水、民生用水的需求孔急,都是水資源產業可以看見的商機。連一向不缺水的廣東省都開始引進海水淡化措施,可以想見水將來會是多麼珍貴而稀少的資源。
新綠能成長最迅速
以綠色產業裡成長幅度最快的替代能源來說,過去油價一直節節高升,主流能源也面臨枯竭的危機,替代能源議題勢必成為未來矚目的焦點。
專家指出,以目前的開採技術和經濟效益預估傳統能源的使用年限,石油約有40-50年,天然氣60-70年,煤炭約200年,鈾50年,能源的議題將是人類未來50年必須面對的重大考驗。特別是新興國家積極工業化,對能源的需求有增無減,發展替代能源更是刻不容緩。
替代能源1:太陽能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是發展的重點之一。太陽送到地球的能量是全球一天所能消耗能源的1萬至1萬六千倍;而且太陽只要照耀地球一天,就足夠地球使用180年。更重要的是,太陽從來不會寄帳單,顯見這個免費的資源蘊含了龐大的商機。
太陽能主要應用於「熱能」和「光電」,目前全球2/3太陽能熱水器都裝在中國,有200萬人口的雲南省會昆明,幾乎看不到沒裝太陽能熱水器的房子。其他國家像是土耳其和以色列,每三戶就有一戶安裝太陽能設備。德國首都柏林新建的火車站,結構全部都是採用太陽能光電板,慕尼黑機場第二大廳的屋頂從2003年就開始生產太陽能電,可以供給一百五十五戶人家,是歐洲目前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設備。
替代能源2:風力
同樣也是低成本、零污染的風力發電,成本也不斷地下降到足以跟舊能源媲美。風力發電的特點,除了自主性高之
外,同時也可以帶來周邊的觀光效益。
總計全球風力發電五年來成長26%,從2000年開始投入再生能源的356億美元中,就有一半是投資於風力發電廠。
而風力發電機的裝機容量平均每三年增加一倍,成本也降低15%,是產業爆發的關鍵推手。目前就發電量而言,德國是世界的領導者,西班牙其次,為南歐主要電力來源,美國後來居上,目前排名第三。
替代能源3:生質能
至於應用最廣泛的生質能,它已經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僅次於石油、煤及天然氣,可以供應全球14%的能源需求,以及開發中國家35%的能源。生質能之所以被廣泛運用,主要原因除了技術成熟、有商業運轉力之外,它使用的材料為廢棄物,可以兼具回收處理和能源生產的雙重效益。它同時也可以和傳統能源並用,例如生質柴油可以和市售柴油混合使用,這也是生質能被廣為接受的原因。
除此之外,水資源的缺乏,也是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舊綠能竄出新商機
地球表面有75%被水覆蓋,但這麼多的水中,只有3%是人類可以使用的淨水,在這少之又少的淨水中,竟然有2/3都是長期結凍的冰,真正能夠飲用的水非常稀少。因此,聯合國預計至2025年,全球將有1/3的人無法取得飲用水。
1.水資源
台灣的水資源不足,早已名列全球缺水國之一。除了政府推行的全民節水運動,老舊水管的更新也是投資重點之一,因為老舊水管不但會使自來水大量消耗, 也會使水質受到污染。根據自來水公司估計,台灣的水管大概一百年汰換一次,跟日本的二十年、美國的二十九年相去甚遠。台灣水管平均壽命都在40年以上,漏水率因而高達20-30%(東京僅7%),問題相當嚴重。
因此,水資源的投資不僅只是稀少性的問題,還有老舊設備的更新、鹽水淡化、UV消毒等議題。其中,淨化用水產業穩定成長,規模高達3650億美元,已開發國家未來將保持4-5%的成長,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15%。預估未來20年美國必須投資1兆美元在維持水的基礎建設(約GDP的9%),全球也需要投入600-800億美元來確保最基本的水供給,說水產業是「藍金」一點也不為過。
2.環境污染控制產業
另外,環境污染的控制和回收也是目前發燒的議題。日本就很善於利用垃圾來填海造地,他們造出來的土地相當於二十個香港島的面積,可以用來做工業、交通、住宅用地。日本最著名的觀光景點台場,就是填海而成的實例。而新加坡也利用垃圾造出世界第一座人工島,並成為旅遊景點,因而帶來另一項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興國家崛起的同時, 伴隨而來的空氣、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環境。如果可以將生產出來的廢棄物善加利用,不但可以讓垃圾減量,更可以在海平面高升時,多爭取一些土地。
不過,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用來填海,要成為可用之材的垃圾必須先經過資源回收分類。因此,廢棄物處理、回收再使用也是另一個成長中的機會。因應國際環保的規定,相關產業的發展隨之而起,預估2006年全球環境污染控制產業規模高達7155億美元,這些都是不容小覷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