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些狀況,總是不斷地在你的生活中上演嗎?
○ 常為了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感到焦躁不安;
○ 心情起伏很大,常常又哭又笑;
○ 看到別人成功,會心生嫉妒,感到眼紅;
○ 無法控制脾氣,總是遷怒其他人;
○ 被多問幾次,就會感到不耐煩。
失控、暴走、憂鬱、傷心,原因都在於大腦無法同時處理發生於同一時間的事情,而讓你變成了一觸即發的「暴衝哥」、「失控姊」。只要實踐以下的5 個練習,就能有效率地提升大腦處理能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度量的人。
練習1:想管好大腦?別做超出負荷的事
工作時突然插入的臨時電話、與客人的應對、活動的籌備等,好多事情必須同時處理,要考量的事情也很多。當我們陷入這種萬事纏身的狀態,能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工作記憶」功能,就會變得較低。當我們同時要處理好幾件事,又再給予大腦更多負荷時,大腦可能會發出悲鳴,讓情緒瞬間爆發。
當我們想好好管理工作記憶時,必須切記,絕對不可以做「超過能力負荷」的事。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時,能夠較晚再處理的事情,只要先做筆記,待有空時再來處理也可以。可以簡單寫在便條紙上,也可以將其記在電腦或手機上。
多利用文具或數位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下工夫幫自己創造一個高效率工作環境,就可以提高大腦的工作記憶能力。
練習2:找到「憤怒開關」,記住它、關掉它
因部屬犯錯而叱責他們的時候、在公共場合看到不守秩序的人時、責備不聽話孩子等,這些都是觸動「憤怒開關」的例子。如果能順利解決,一般人大概都不會生氣,但只要時間一變得緊迫,或對方做出一些令人厭惡的動作時,自己的怒氣便可能一觸即發。因此,要避免自己陷於一觸即發的狀態,就必須先觀察自己,「我到底遇到什麼樣的事件時,會變得比較容易抓狂?」
這樣的「記憶」被稱為「情節記憶」,大腦會不斷從「情節記憶」中學習,再加上如果能擁有隨當下狀況做出應變的能力,對於突發事件表現出淡定的態度,耐性倍增,就可以變得不容易抓狂,最後才能養成待人處事圓融的人格態度。
練習3:睡好、吃好、多運動,遠離情緒大暴龍
有一種很厲害的武器,能讓人變得焦躁不安,那就是「睡眠不足」,這是讓情緒到達憤怒頂點的最佳助燃劑。大腦太累時,容易讓人變成一隻大暴龍。
內心焦躁不安及陰鬱心情,與大腦內的神經傳達物質「血清素」有關,要提高血清素的活性,一切的關鍵就在於睡眠、飲食與運動。當感覺到心情煩悶、為小事而焦躁時,請先審視一下平常的飲食、運動及睡眠習慣。每天晚上一定得吃一碗泡麵當消夜的人,可能會變得愈來愈急躁。將目光移向我們的日常生活,改善不良習慣,就能漸漸發現,自己的情緒已逐漸變得穩定了。
練習4:只要10分鐘,「做菜」也能刺激大腦
度量的大小,其實可以藉由後天來成長與進化,這時需要多刺激大腦。
「空間認知」與「執行能力」,是顯示大腦功能衰退的最佳指標,提高空間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執行任務的能力。除了位置等空間認知感之外,藉由預測完成時間的能力,讓自己能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地安排好自己應做的事情。
鍛鍊這2個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休閒活動」,比如瑜伽、繪畫、素描、高爾夫、網球以及鋼琴等。「親自下廚做菜」可以訓練大腦安排做菜時的流程,是提高執行能力不可或缺的步驟。
Google要求員工必須用生活中2成的時間,去從事工作以外的休閒活動,正是因為從事可以提高空間認知與執行任務能力的休閒活動,對大腦是一種良性的刺激。
練習5:把煩惱寫下來,幫助了解「該怎麼做」
尚處於不適應、不滿程度的煩惱,只要透過改善自我認知的思考方式,多半能順利解決問題,就不會繼續被養大成為情緒怪獸。
如果因為一點小小的失敗,就極端地認為「我完蛋了」的人,建議可以把自己這種「零百思考」(不是0分就是100分的思考模式)的過程記錄下來,透過記錄,了解自己內心的糾葛與慣性思考的模式,能訓練自己不輕易陷入負面思考中。
下面的「圖解思考模式」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最常出現的思考模式,不妨把這個表格,簡單記錄在隨身記事本或空白筆記本中,就能輕鬆矯正自己的思考模式,有效控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