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錢人的秘密投資、分散、堅守計畫

理財第一步:正確資產配置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07-06-01

瀏覽數 3,800+

有錢人的秘密投資、分散、堅守計畫
 

投資金融市場有兩種方式:持有個別證券,或買進持有證券的共同基金。「成功」的投資人雙管齊下(如表1所示)。平均而言,他們把總資產的17%放在個別股票。

共同基金最大的好處之一,是買一檔基金就能達到分散的目的,廣泛分散的股票基金持有數百或數千種不同規模、處於不同成長階段和屬於不同的產業的公司。所以只要投資一檔分散的基金,就能限制任何一支股票出差錯對投資組合造成的傷害。

買基金不會損失慘重?

「一般人常犯買個股而不買基金的錯誤,看看過去表現最棒的股票——全錄、美國線上(AOL)、世界通訊(World -Com),還有現在的銀行股,不勝枚舉(前述公司在過了高峰期後,表現江河日下,世界通訊甚至破產)。」

「買基金,不要買個股,你才不會損失慘重。」

許多人一頭栽進「個別股票,而不投資提供廣泛分散的指數型共同基金,他們因為聽信別人的話,認為如此可以迅速賺進高報酬。」

「我曾投資低價股(penny stock),很清楚其中的風險。在虧損4000美元後,我發現在最後一筆交易被騙了,我買到一家空頭公司的六萬股權證,後來有幾個經紀人因為證券詐欺罪被判刑。我學到的教訓是,生意人有時候不老實,從此以後我不再投資個別股票或債券。」

「我最好的經驗是先全部投資共同基金(除了市政債券外),然後幾乎全部轉移到指數基金。我過去15年唯一擁有的個股是我擔任董事的公司(包括我曾經擔任執行長的上市公司)。」

以上為先鋒集團訪查的投資人實際投資經驗。

儘管基金在分散風險上的好處得到認同,許多我們訪調的投資人卻熱中於個人管理的個股組合,有些例子中,這類持股可能是過去的意外造成的。「我們第一次投資時,對共同基金還不太了解。」一名賓州的退休投資人說,他在1960年代初期開始買股票,「當時大家只是工作、投入青春,等老了領年金,沒有公司401(k)之類的計畫來鼓勵人投資在市場。我想這是大多數人對投資的態度。」

今天共同基金比比皆是,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的基金已超過八千檔,持有近7兆美元資產,但是三、四十年前,共同基金很少出現在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在1960年,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統計,共同基金占家庭資產的比率不到2%。

目前共同基金至少已占美國家庭資產的14%。個別持有的股票占家庭資產的25%,而壽險準備類資產則不到3%。但共同基金四十年前鮮為人知,不足以解釋今日個別股票大受歡迎。

致富標的會讓你破產?

共同基金可能無法帶來快速致富和行動的快感,但通常不會讓你經歷恐怖的下跌,至少和投資個股相較是如此。《投資金律》作者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說:「在投資中,增加你致富機率的東西,往往就是增加你變窮機率的東西。」投資研究業者晨星(Morningstar)統計,在2000-2001年間,虧損的股票中有超過31%的價值折損超過一半;在同一期間,只有5.3%的共同基金虧損這麼多。「有一檔個股:全球網絡(Global Crossing)占我淨值的15%,我抱著它一路下跌到公司破產。教訓是:分散風險。」

「我最失望的經驗是買朗訊(Lucent),我相信朗訊是電信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是適合寡婦孤兒長抱的安全股。當時它是熱門股,所以我買進這支股息這麼低的公司並不覺得奇怪,等到它後來大跌時,我還不知道問題有多嚴重,因為缺乏資訊,我注定虧損累累。」

有些「成功」投資人認為,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即基金的經理人會評估不同證券的價值,試圖超越金融市場的報酬率)提供的專業投資技術很有價值,另一些人則懷疑這種技術根本不存在。

指數基金績效比較好?

在這些投資人中,對投資專業技術抱持懷疑的人會投資指數型共同基金——買進和持有代表市場指數的股票或債券,或具代表性的樣本——以求趕上市場平均報酬率,和把投資成本壓到最低。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我從事股票投資管理工作26年,其中有13年是一家公司的老闆,親自經營的時間長達七年。我們公司的目標是長期平均超越標準普爾(S&P)500指數,我們一直很成功,直到2000年的空頭市場。我學到的重大教訓是:『如果不能打敗它,就加入它。』所以我賣掉公司後,除了拿到的股票外,全部投資在指數基金。」

幾位「成功」投資人說,投資指數基金很划算,因為專業投資經理人的績效很難超越市場的平均報酬率,這是事實,但理由並非許多人想的那樣。投資指數基金比較成功往往歸功於市場效率,根據效率市場的假設,股票和債券價格總是跟隨所有可得的資訊而變動,因此沒有人能從資訊的分析和詮釋獲利。實際情況不見得如此,即使市場沒有效率,學有專長的專業者仍可藉由資訊分析獲利,指數基金也會超越積極管理基金的平均績效。

理由是成本。從根本來說,投資人就是一群賺取市場平均報酬的人,如果美國股票市場報酬率是10%,那麼所有股市投資人的總報酬率就是10%,有人賺多,有人賺少,但平均來看,投資人賺了10%——在還沒減去投資成本前。減掉成本後,投資人賺的就是10%減去可能占資產1-2%的投資成本。因此積極管理型基金的平均淨報酬率是8-9%。

指數基金因為接受市場的平均報酬率,和把成本壓低到只要資產的0.20%(甚至更低!)所以能超越積極管理型基金的平均績效,結果可能是9.8%的淨報酬率。因此指數基金比積極管理型基金成功,並非取決於「效率市場假說」這類仍有爭議的理論。「這完全是成本。只要積極型經理人持有的證券和一項指數的代表相同,指數基金的績效就永遠超過所有基金的平均績效水準。

和投資大市場的股票基金一樣,廣泛分散的債券共同基金也提供分散風險的功能。當投資在公司債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公司可能破產,債券價格可能大跌,2002年電信業巨人世界通訊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和股票基金一樣,債券基金也分積極管理和被動管理型,雖然我們調查的投資人對投資這兩種基金並未提出很多意見。

投資債券比選股困難?

當評估個別債券或債券基金時,必須了解雖然這兩種投資在投資組合中扮演類似的角色,方式卻大不相同。大多數債券基金保持一個不變的加權平均到期日(Average-weighted maturity):短期債券基金永遠保持短期,中期債券基金永遠保持中期,長期也是如此。債券基金永遠不會到期然後歸還你的本金。當基金裡的債券到期後,基金經理人會把收益再投資到新債券。(當然,你隨時可以贖回你的債券共同基金持股,就和其他共同基金一樣。)

對照之下,個別債券最後會到期,期限隨著到期日接近而縮短,直到歸還你投資的本金。這個特性讓你能夠確定可以在特定的日期拿回多少本金。兩者的差異說明了,為什麼部分投資人偏愛個別債券,勝於債券基金。

「我最大的錯誤是投資債券基金,而非買個別債券。債券基金起伏不小,而且從不在債券到期時歸還初期投資。投資債券基金是賺是賠,就看你什麼時候賣出。」

「如果你要的是穩定和收益,最好是買個別債券。」

「我投資零息債券(zero-coupon bond),每一檔的到期日剛好隔一年,從我七十歲又六個月開始陸續到期,其餘的錢我都拿來投資供退休所需,這是很安全的投資,完全不用操心。」

許多投資人發現,決定如何投資債券比選擇股票還難,部分困難來自持有個別債券與持有債券基金大不相同。如果你買一家公司的股票,例如100股奇異(General Eletric),你今日持有的東西基本上和20年前持有的一樣:擁有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權。雖然奇異在這些年來歷經許多改變,但股票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但假設20年前你購買一檔奇異20年期債券,在當時是持有一種每年會支付特定利息的證券,但在今日,這檔債券已經到期,所以你持有的是現金,一種與債券完全不同類型的資產。

股票、債券和現金的配置是大藍圖,如何執行這個決定(亦即買股票或股票基金、債券或債券基金、積極或被動管理型)較不重要。「成功」投資人對各種方式相對優點看法分歧,但儘管細節上有爭議,他們對大原則的看法一致:投資、分散,和堅守計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