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限制預算開始做起19-22
隨手消費是許多年輕人的通病,因為缺乏預算的概念,看似不重要的小錢就在輕忽中一點一滴流失。要存下可以投資的第一桶金,第一步得先編列好預算,並確實執行。
19計:出門血拼只帶現金
百貨公司週年慶期間,常常可以見到許多上班族O L,放下手邊的工作,一大早店還沒開就在百貨公司門口排隊,為的就是搶購特價「3萬元」的頂級乳霜,或是號稱「史無前例」打三折的名牌包包。
理財作家劉憶如認為,趁著折扣期間買東西,可以利用最少的錢、買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但真的「買到賺到」嗎?可得仔細盤算清楚。許多人往往去一趟百貨公司,便宜的必需品是買到了,卻也「順手」帶回來更多雖然便宜但用不到的東西。
劉憶如自己以前也深受「隨手消費」之苦,消費過程是快樂的,但苦果卻在後頭。產生這些意料之外的消費,她認為,都是「沒有嚴格控制好預算的關係!」劉憶如曾在紐約當過精品線記者,常常看完時尚秀之後,就順手買了幾個限量的小配件,如Gucci的眼鏡、YSL的絲巾等,雖然每樣的單價都算不上昂貴,但加總起來就是相當龐大的支出,讓她成為標準的月光族。
回到台灣,衝動購物的情況更是有增無減,像她有次去採訪琉園,一時衝動就買了三隻價值4、5萬元的「千禧龍」限量雕刻,動機就是「想幫朋友買一隻、家人一隻、自己留一隻。」劉憶如回憶,「現在想想,雖然有保值的價值,但實在不需要買這麼多。」
劉憶如一直到開始投資房地產,才發現「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因為錢都這樣隨手浪費掉,什麼也存不下來。」於是她嚴格計算自己每出門一趟要花多少錢、每個月買衣服的消費不得超過多少錢。最嚴格的方式,就是逛街時,帶一筆預計要花的現金,不帶其他會擴張消費的工具(如信用卡、提款卡),如此一來,就能確保自己不會帶回「預算」外的物品。
20計:強制把要投資的前先扣掉
劉憶如開始「覺悟」,除了回台灣後想投資房地產,卻又缺乏第一桶金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她從朋友那裡學到了節制消費的觀念。
在紐約工作時,劉憶如有次跟一名業餘投資房地產的朋友一起逛街,當時,購物中心裡的歐洲流行平價名牌ZARA正在大打折,劉憶如發現一件貴婦型的大衣只要99美元,毛料長褲和黑色皮裙也只要台幣一千元就可以帶回家,簡直是便宜到極點了。
正當所有的女生都像瘋了似地看到有特價就搶,劉憶如自己也搶了一堆去試穿,只有劉憶如的朋友,拿了一件小可愛準備結帳。
劉憶如不解地問:「現在是一年一度、難得的大打折耶,妳怎麼買這麼少?」朋友笑了笑說:「因為我又多買了一間房子,現在還沒有找到房客,我要省一點!」「可是現在很便宜耶!買了很划算!」劉憶如說。於是朋友心動地左看右看,但最後還是決定:「買一件就好!」
多年以後,這名朋友果真從一間小套房擴張到三間,還從紐約買到了密蘇里。她專買低價的中古屋和預售屋,手上隨時保有三間房子等著轉手,每轉手一次,財富就增加一倍,32歲就已經是「千萬富婆」了。
看了朋友精明的投資術,劉憶如「發狠」也投資了小套房,而且設定每個月5號薪水入帳,6號就把房貸的金額扣掉,同時利用房租的收入,又拿來買第二、第三間房子。除此之外,她也買定期定額基金,在薪水進來後馬上就扣款,這樣一來,等於是薪水才剛匯入,就被扣得差不多了,手邊沒有閒錢可用,自然無法衝動購物。
雖然用這種方式過了很多年省吃儉用的日子,但劉憶如現在可是擁有多間套房的小富婆,即使不工作,生活也還可以過得相當愜意。
21計:分收入、支出兩個帳戶
來管理金錢流向
身為帶領多名理財專員的主管,國泰世華銀行業務襄理賴姿萍除了必須帶著下屬衝鋒陷陣拼業績之外,還得每分每秒隨時留意股市的波動,為客戶盯緊荷包。
賴姿萍有時間為客戶提供理財建議,但卻實在擠不出時間好好管理自己的金錢,因此,她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分兩個不同帳戶來管理自己的收支情形,藉此減少自己在理財上花費的時間。
賴姿萍在銀行有兩個戶頭,一個專門用來記錄「收入」的狀況,像是每個月的薪水、業績獎金、績效獎金、年終獎金、業外收入等,這個戶頭特別方便用來統計自己的年度總收入;另一個戶頭專門管理「支出」,例如水電費、手機費、刷卡費用,全部統一由這個帳戶來扣款。
分兩個帳戶管理,好處不只是每個月的金錢流向清清楚楚,可以明白記錄在銀行存摺裡面,更重要的,是能建立自己的「預算」概念,因為支出的帳戶金額,就是生活所需消費的總預算。
22計:用刷卡對帳單來記帳
對於「非必需品」的消費,賴姿萍所採用的方法與劉憶如有所不同,她選擇用刷卡的方式來消費,「因為這樣比較好記錄自己這個月有多少額外的花費。」必須注意的是,賴姿萍雖然利用刷卡付費,但因為她已建立了一個具有預算功能的「支出」帳戶,因此,在預算概念十分明確的前提下,不致出現過度消費的問題。「只要想到這個月刷卡帳單是由『支出』這個戶頭來扣除,自然不敢亂花錢。」她說。
除此之外,賴姿萍會將每一筆刷卡對帳單都留下來,並簡單地記錄下這個物品的名稱和金額。「因為對帳單上面並沒有印明細,只有消費金額,就算保留下來,過一段時間也會忘了這筆錢究竟買了什麼東西。」因此,這個小小的動作可以了解自己支出的細目,同時避免一再地消費同樣的物品。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每個月把帳單全部繳清。」賴姿萍分析,信用卡雖然是很方便的消費工具,但如果每個月只是部分繳清,或動用到利率18-20%的循環利息,可就誤用了這個好工具。
23計:買的時候先想到賣
理性消費是件「知易行難」的事,即使每個月已經扣掉投資儲蓄的金額,也常常有人看到喜愛的東西,就要馬上擁有,壓根沒想到什麼透支的問題,卡奴就是這樣產生的。劉憶如建議,這些衝動性的購物者,有一個可以採行的方式,就是買的時候,先暫停一下,思考:「這件物品若是將來不喜歡了,想要轉手,它在市場上可以賣到多少錢?」
劉憶如以前有個同事,每工作一段時間就會到歐洲旅行,而每次的旅行,都會帶回不少的戰利品。有次,到了月底,這名同事錢都已經花光、開始捉襟見肘了,她不得已只好把自己的名牌拿出來拍賣,這些寶貝當中,有一件做工很細緻的MOSCHINO名牌襯衫,當初買時高達2萬多元,但是現在要轉賣,連3000元都乏人問津。這個例子,讓劉憶如每次要衝動買衣服時,都會先思考一下它的轉手價值。
投資哲學裡,「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的道理用在消費習慣上,指的是購物前如果可以先想想:這件物品我是不是買在最低的價格?它在市場上的搶手性?未來的增值空間?如果衝動購物前先想到這點,就可以少花冤枉錢。
24計:真的忍不住,請到便宜的地方
不少上班族常常需要透過血拼來紓解壓力,老是壓抑自己的購買欲望、老是告訴自己這個不能買、那個不能買,久了也會彈性疲乏,甚至會引起反效果,就像減肥計畫,餓過頭了,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因此,劉憶如每次已經壓抑不住自己想買東西的欲望時,就轉往便宜的地方消費,像是超市、50元商店、家用品店。
「你不要小看這些便宜商店,其實也有不少好東西。」劉憶如說,「更重要的是,買了十幾樣還不到1000元。」比起精品店每件動輒上千元的花費,平價商店能花小錢滿足「買物癮」,還可以享受自己DIY的樂趣,既省錢又能擁有獨一無二的商品,實在是非常划算。
25計:定期整理櫥櫃
劉憶如上節目時,曾聽到一名藝人說六年前買了一件6萬元的衣服,現在卻連送人都不見得有人要,她因而體認到,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定期整理一下衣櫥,除了可以將不用的衣物捐出或拍賣,物盡其用之外,更可以體會到自己「過去花了多少冤枉錢」,由此,來達到克制消費欲望的效果。
事實上,劉憶如自己就常常將整理出來不用的物品上網拍賣,或拿到類似「跳蚤本舖」這樣的二手物品估價交換區,用來換取現金或交換對自己更有用的商品。例如她曾把不用的家電用品,拿去換了一台自己迫切需要的除濕機;也曾經翻資源回收區,將舊書報拿去二手舖子累積兌換的金額。
還有一次,劉憶如見到路邊丟棄的櫃子、電視、酒杯架,只有一點點瑕疵,或尺寸不合規格就被棄置一旁,實在非常可惜,於是她把它們送到自己常常合作的二手物品修復商,經過一番門面整修後,又是光鮮亮麗的物品,可以放在出租的小套房,供房客使用,原本是廢棄物,經過小巧思,卻搖身一變成為幫她賺錢的資本財。
26計:買東西先考慮機會成本
財經名嘴阮慕驊發現,時下很多年輕人喜歡全身名牌,但他認為,真正會看人的是看一個人的內涵,而不是看你穿什麼行頭,「一開始出社會就要用行頭去唬人的話,這是很短淺的想法,要先建立自己的內涵,並把錢適度地存下來進行投資計畫。」曾有銀行業者跟阮慕驊反映,當初金管會在辦理卡債協商時,發現很多卡奴是開著BMW來做卡債協商,這讓業者很生氣,「既然可以開BMW,為什麼沒有錢還債呢?」這就是誤用金錢、只注重表面功夫的現象,而這種狀況在台灣比比皆是。
「做任何事都要計算機會成本。」阮慕驊分析:「如果先想清楚機會成本,思考這筆錢花在這裡和花在別處之間的差別,就會知道該如何把錢用在該花的地方。」例如剛出社會的許多年輕人,喜歡每個禮拜跟女朋友出去吃飯、看電影,算一算,兩人份的電影票600元,兩人吃個飯最省也要400元,這樣一個月大約就要花4000元,如果把這筆錢拿去定期定額買基金,以8%年報酬率來算的話,20年下來可以存下兩百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