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人生的黑暗之旅

褚士瑩
user

褚士瑩

2008-04-01

瀏覽數 3,900+

人生的黑暗之旅
 

在閱讀即將出中文版本的《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這本書稿的時候,我正好在讀另外一本訪談逃過1994年盧安達種族屠殺的難民紀錄《Leave none to tell the story:genocide in Rwanda》,兩本書中共同勾勒出一片黑暗大陸,以及身處在亞洲的我們所不知道的真實。

對於苦難的追求

做為一個旅行者,如今看到愈來愈多「普通」的旅行已經無法滿足許多人對於世界的好奇,閱讀這樣的書籍表面上刺激對於「真實」的追求,讓我們走出書本的侷限,如同好奇的觀光客參加黑暗之旅(darktourism),鼓吹一般人到這些黑暗的現場親眼目擊,本質上跟一般的環保之旅,建築之旅,美食之旅,古蹟文化之旅有著極為不同的地方──黑暗之旅把我們帶入世界與內心的黑暗角落,到伊拉克種族紛爭的戰地,到如盧安達或柬埔寨這樣屠殺記憶猶新的現場,到黛安娜王妃車禍的隧道,飛機失事的麥田,政客遭受暗殺的廣場,911恐怖攻擊過後的紐約世貿中心廢墟,到剛果,到布隆迪,到索馬利亞,到象牙海岸,到巴基斯坦,到阿富汗,到蘇丹的難民營消費著對人性的同情,無論是以公民記者身分不顧警告地冒險前往,或是以觀光客身分在保全公司的周密保護下一窺祕境,變成一些旅行者終極的大冒險,向極限挑戰,向死亡招手,向醜陋的人性按下快門,在當地人無可避免被捲入恐懼深淵的同時,我們之中卻有些人志願選擇投身其中,彷彿至高無上的娛樂,或是見證命運的力量。

有人責怪消費社會的畸型,有人埋怨百無聊賴的安穩現代生活方式,要為這些尋求刺激的行為負責,也有人說媒體炒作消費災難,造成社會鼓勵偷窺狂般的價值觀,但我無法否認,久而久之我們之中有些人確實對世界的黑暗產生真正的關心,就如同一個從事非營利組織NGO工作多年的好朋友說的:「我不在乎有些人只是因為浮誇而進入NGO工作,因為我看到過許多實例,當浸潤在這個環境久了,原本虛情假意的慈善家,也會變得真心。」

這樣寬容而宏觀的視野,讓人心悅誠服。

尋找生命的意義

黑暗裡的善惡還有灰色地帶,即使灰色裡也還有許多深淺層次,即使是童兵的不幸遭遇,也有多種詮釋。我認識一位宗教家,他童年在緬甸山區就是一個童兵,現在回想起來,如果不是因為當年被收編為童兵,他可能早已經因為飢荒或是戰亂而喪命,也不會有今天的作為,所以親眼見識到整體制度的邪惡,往下分派影響到個人的命運時,不見得以邪惡的面目呈現,有時甚至成為某些人的幸運符。

無論是走入黑暗的旅人,或是藉由慈善工作觸摸世間不幸角落的NGO工作者,難免忍不住透過別人的不幸,來尋找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每年三百萬遊客到波蘭和德國參觀猶太集中營的浩劫,無非期待著被悲傷所震懾,被災難的痕跡刮傷,如果見識作嘔的人性黑暗,卻毫無痕跡地離去,我們恐怕將對自己覺得無比失望,對這場所費不貲的旅行覺得不值,至於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去追求這樣不快的經驗,才是真是費解的疑團,畢竟趨吉避兇不才是人類的本能嗎?

和平之旅,友好之旅,破冰之旅,似乎只是進一步證明了與事實相違的願望,在閱讀像《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這樣一本描述人類災難的書時,只能希望我們清楚地想過,這樣的接觸究竟是為了讓內心觸摸一片真實的歷史,還是滿足我們在百無聊賴的平淡生活中對於災難偷窺的慾望?無論答案如何,都無須大費周章自圓其說,但願我那NGO友人說的沒錯,作戲久了也可能變成真心的,但能夠誠實地看待自己的動機,總比當個一味追逐黑暗刺激的旅人,是個更誠懇的起步。

事實是,每當我們走出一片自己心中的黑暗角落,世界就會減少一片黑暗。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