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昏頭症的觀念療法
迴紋針如何演變成今日的迴紋針?叉子的叉又是怎麼來的?麥當勞裝漢堡的盒子當初設計的想法是什麼?
二十世紀末,科技改變器物的速度呈等比級數增加;電腦不到半年就要升級一次;新型的消費商品更是以週為單位在貨架上汰舊更新。人被新發明弄得眼花撩亂,卻與自己所用的東西愈來愈疏離。
這時候,看看本書作者以趣味而深入的角度,從一些不起眼、卻是日常不可缺的小東西,如迴紋針、拉鍊、水壺、叉子與門鎖等,來談人類工具的演變,可以幫助我們換軌,回到創意與發明的原點。
舉例來說,為了讓一疊紙不會隨意散開,人類經歷了皮繩、絲帶與棒針等各種固定的東西後,才在十七世紀中葉誕生了迴紋針的雛型。而這樣小東西因著使用者想像力的發揮,平均十個迴紋針只有一個是用來夾紙張,其餘的可能被拿來彎成牙刷勾、挖指甲縫﹑裝飾鍊子,甚至當做小武器。
作者指出:「發明家都是生活的批評者,他們不滿現狀,想要讓人過得更好。」--創意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成就感,而是要創造更好的生活。這正是突破世紀末科技昏頭症最佳的觀念療法。
(孫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