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LV包,你可以買精品基金;同理可證,買不起四大天王的畫作,也可以買藝術基金嗎?
藝術市場散客成群,藝術基金是以集資方式,委託專業經理人進行有組織的藝術投資。歐美藝術基金行之有年,這股風潮如今吹到兩岸三地。
但對沒時間研究、也還沒有購買藝術品經驗的白領上班族而言,想買藝術基金,恐怕沒那麼容易!
藝術基金多為私募,市井子民難親近
去年3月,中國民生銀行推出人民幣1億元的「一號藝術基金」,引起市場熱烈認購,1個工作天就完成募集;兩個月後,再推出人民幣兩億元的「二號藝術基金」,只花8小時就認購一空!
這兩檔藝術基金投資底線為50萬人民幣,投資期限兩年,去年7月進入閉鎖期。民生銀行的投資團隊推估,兩檔基金年報酬率可達18%。其實,民生銀行推出的兩檔藝術基金,只拿出二、三成比例投資在「國際藝術共同基金」,其餘八成還是擺在股票等傳統標的;不過這兩檔基金卻都拜「藝術基金」之名,就讓投資人搶著認購!
今年,中國四大拍賣公司之一的「保利集團」,也推出第一檔算是由藝術文化機構發起的基金,預估將在兩岸三地募集數億人民幣;在3年閉鎖期後,保證最低年報酬率8%。
不過,先別高興,除了民生銀行的1、2號基金,保利和其餘歐美市場上可見的藝術基金,都是門檻很高的私募基金,並非一般人想像中,可以按月扣款購買的公開共同基金!
協助規畫民生銀行藝術基金的中星資本公司董事總經理丁學文指出,藝術基金屬於另類投資,有其特殊性,不可能以共同基金形式存在,「藝術基金,是高端人士才能做的!」丁學文笑著以大陸口語說法強調。
他解釋,以藝術基金常設定的條件來看,如基金購買的畫作,可供基金認購者租用,但共同基金投資者眾;此外,共同基金必須每日計算淨值,但藝術基金卻必須等待7到10年、藝術品出脫,才可能看到結果。單是以上兩點,就讓藝術基金「必然」需以私募形式存在,難以變成大眾化的共同基金。
領域小、風險高,散戶勿冒進
在全球已推出4檔私募藝術基金,11月將在台灣完成募集一檔6000萬美元藝術基金的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叡提到,因為台灣沒有專業的鑑定鑑價機制,無法認定藝術品為資產,因而不可能做為融資貸款標的。藝術基金在台灣,只能以私募形式存在,而且認購一個單位至少要100萬美元。
擁有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的黃文叡認為,現在台灣只有投資界號召私募藝術基金,並沒有對一般民眾公開募集的藝術基金,而且私募基金也缺乏作品真偽鑑定的機制,風險其實很高。
針對上班族,台灣有些銀行號稱有「藝術基金」,是共同基金的形式。不過丁學文指出,這些「基金」投資於藝術方面的比重有限,也並非直接購入藝術品、畫作,而是間接購買國外上市拍賣公司、藝術畫廊的股票。
近來,台灣畫廊圈也有人發起「藝術基金」,但與真正由私人銀行、投資銀行所募集的「基金」,意義上截然不同,不過是募集收藏家,集資進行藝術品買賣。
丁學文建議,有一種主動的藝術基金投資法,但依然有些門檻。
他解釋,如上班族集資湊個100萬美元,向台灣的銀行開設一個指定信託帳戶,成立指定用途基金;透過銀行協助,將這筆錢拿去參與國外的私募藝術基金,也是可行的做法。
不論是私募藝術基金、國內銀行號稱的藝術基金商品,抑或由畫廊發起集資的「基金」;均顯示當前藝術基金投資管道有限,但名目、陷阱甚多,建議年輕上班族應當慎思明辨,才能投資又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