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價值取決於市場行情,該如何讓自己時時處於「高市場價值」的狀態?
有2 種方法:一是強化既有優勢,二是被市場需要。除了專業的知識與技術之外,能夠帶動自我成長的思考模式與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妨重新檢視你的市場價值和職涯規畫,看看自己是否具備了到哪工作都能暢行無阻的思考模式與工作習慣,並且徹底活用。
要徹底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管走到哪裡都是搶手的紅牌,看過3 萬份履歷的職涯諮詢專家長井亮教你以下9 個職場生存術,打造你的實力、耐力、彈性,走到哪都足以應付各種危機與挑戰。
職場生存術1:掌握自己參數
讓你的能力像玩RPG 遊戲那樣,實際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現實社會和RPG(角色扮演)遊戲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無法重來,而且,也沒有「晉升至15 級!」這類的參數(顯示能力的數值),所以無法實際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然而技術或能力,持續使用會一直進步,一旦不用就會急速退化。就算隱約明白這個道理,若沒有直接面臨到要使用能力的場合,往往欠缺真實感,總要在看到數字之後才能實際感受到。
換言之,具體數字能夠改變人的意識。因為數字是客觀的,所以當位置、狀態或分量等轉化成數字後,就不會被「多」或「少」的感覺所左右。
從今天起,不管任何事,都請記下相關數字,並且試著使用這些數字。我們生活周遭的資訊充斥著各種數字,從GDP、股價到汽車銷售量等,試著挑選這種精細資訊,並將它運用在和他人談話的場合。這麼做不僅能夠幫助你了解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漸漸的也能讓你更了解自己。掌握了周邊環境後,便能掌握自己所處的位置。
當你開始可以掌握自己的參數之後,就會逐漸明白強化自身優勢與克服弱點的方法。
職場生存術2:不依賴「本日推薦」
養成用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的習慣,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
「要吃什麼呢?『今日推薦』是什麼啊?給我一份吧!」這樣的情節經常在餐廳裡上演。
一般會認為既然是店家推薦,一定很好吃。推薦的菜色或許真的美味,但如果總是依賴推薦,就無法磨練社會人所需要的「決斷力」。
或許年輕時這樣的機會並不多,但等到進入公司的中堅部門,有時你必須決定幾億日圓的資金要如何運用,此時,還能推說「我無法自行決定」嗎?
這種做決定的能力,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即使速度緩慢也沒關係,請養成用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的習慣。下次到居酒屋時,不要輕易就點本日推薦,試著先決定「今天我要吃XX」,或主動詢問店員「請問有XX 嗎?」,必定能慢慢培養出做決定的能力。
職場生存術3:養成即問即答的能力
不管是看電視、雜誌或漫畫,都試著培養出一套自己的看法。
你在公司開會或是與客戶洽談時,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嗎?上班族也是專家,開會也是工作,當然必須好好回應。
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完全答不上話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原因不在於拙於言辭或是容易緊張,多半是因為經驗不足,無法徹底掌握問題的內容,所以無法像幹練的上司一般,流暢地針對提問從容作答,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話雖如此,也不能一直用「經驗不足」當藉口,經驗不足的部分,就請好好學習、事先準備好自己的答案。
「走一步算一步」之類的想法真的非常荒謬,就算談話內容程度不高,能夠自己思考並用自己的話表達意見,才能獲得旁人的正面評價。
職場生存術4:熱中新事物
每天在筆記裡記下第一次碰到的新事物,磨練自己的敏銳度。
人性中,本來就有討厭變化的傾向,由於維持現狀對人類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要從現有的狀態引發一些變化,可說需要相當大的能量。
然而,如果不接觸新事物,磨練自己的敏銳度,終有一天會落在時代之後。
我想推薦大家的方法是,撰寫「新事物筆記」。就算只是記在日記本裡也沒關係,請試著每天在筆記裡記下2樣新事物,譬如第一次吃到的東西、第一次知道的事、新認識的人、新學到的東西,或第一次嘗試的行動等。
持續記錄3個星期之後,抗拒新事物的感覺會慢慢消失。而且,由於養成了發現新事物的眼力,因而可以經常接收到新的資訊。一旦成為習慣,身邊就會出現變化。譬如,由於新資訊會自然進入生活周遭,讓你可以經常認識新的人,而且在無意識之中,你也會開始接觸新事物、採取新的行動。
職場生存術5:歸零思考
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用「這是真的嗎?」的角度觀察後再做出判斷。
人在判斷事物時,往往會受先入為主印象的強烈影響。舉例來說,「最近的年輕人工作3年內就離職的,高達3成」這個描述,給人一種現在年輕人都沒耐性、動不動就辭職的印象,但實際並非如此。
即便乍看之下覺得是常識的事,都必須用「這是真的嗎?」的角度觀察後再做出判斷,這就是「歸零思考」。
當你已經完全融入現在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常規就會變得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但想要成為一個無論到哪家公司都能暢行無阻的人才,首先就要對心中認定的常識抱持懷疑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歸零思考的能力。
職場生存術6:先推測,後確認
先用假設打個底,然後再慢慢琢磨調整,做事會比較有效率。
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在一開始就找到正確答案。無論做什麼事,重要的是「先推測,後確認」。雖然一開始就徹底查清楚感覺比較確實,但這麼做會花費過多的時間。
舉例來說,當上司指示你負責一個專案,你會在企畫全部完成後再交上去,還是在中途先請上司過目?
追求完美,提出縝密周詳的內容當然值得嘉獎,但萬一未能符合上司的意思必須重做,之前花費的時間與勞力也就白費了。與其如此,在企畫書完成3成時,可以先跟上司確認方向,了解上司與自己的認知是否一致,才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總之,先用假設打個底,然後再慢慢琢磨調整,應該會比較有效率。
最近很流行「假說力」的說法,所謂的假說,就是推測打底,亦即先做出假設,而回頭檢視這些假設是否正確的動作則稱為驗證,兩者合起來就是「假說驗證」。
一開始,胡亂瞎猜也無妨,重要的是要反覆進行假說驗證的動作,慢慢接近理想狀態。在用頭腦左思右想之前,重要的是先試著推測假設、採取行動。
職場生存術7:重點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用「為了什麼?」的角度切入,感受事物背後的意義和動機。
假設你到汽車展示場購買一輛可全家共乘的車子,這裡有2個業務員,請問你會想跟誰買車呢?
A:這部車是最新款,油耗低、動力強、加速也快。
B:這部車可以讓一家人都坐得舒服,就算稍微出遠門也不會累,可以舒適搭乘。
是不是會比較想向B購買呢?因為他精準說中了自己想買車的理由。雖然A所強調的低油耗等說法也很吸引人,卻沒有切中自己真正的期望,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掌握住你想買車這件事的本質。
A的做法稱為「思考」,B的做法稱為「意向」。也可以說,思考是「手段」,而意向是「目的」。
在功能取向的做法中,不是用「為什麼?」,而是用「為了什麼?」來探究事物的本質。這樣的動作正是為了要辨別「思考」和「意向」。用「為什麼?」去思考,容易把焦點放在手段上;用「為了什麼?」的角度切入,就比較容易感受事物背後的意義和動機。
職場生存術8:要想像,並察言觀色
發揮你的直覺和想像力,察言觀色並先對方一步行動。
假設一位沒打領帶,但看起來像個業務員的上班族,匆忙拿著一條領帶來跟你結帳,你會有什麼樣的想像呢?
或許他只是單純來買條領帶而已,但也可能是拜訪客戶途中,發現自己忘了打領帶,又或者是他不小心弄髒了領帶,要買一條新的來替換。
在這種情況下,問「你要馬上繫上嗎?」或許是比較安全的做法。當對方回答「要」,你就要趕快幫他結帳,但如果對方回答「不,請幫我包漂亮一點」,那麼,在包裝時就必須設想到他可能是要送人。單單結帳這個動作,都必須想像各種狀況並且臨機應變。
無論是面對客戶、上司或部屬,能夠理解對方的狀態,也就是說,能察言觀色並先對方一步行動,對商務人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能否發揮想像力是察言觀色的關鍵。請試著發揮你的直覺和想像力,從所有的線索推測「這個人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況?」
職場生存術9:一定要懂得反省
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記錄下變化或新發現,就是成長的根源。
據說歌手安室奈美惠在每一場表演結束後,都會重看錄下的影像,檢討自己的演唱及舞蹈,思索該如何改進才能在下次演出更臻完美。
即使周圍的人都覺得「不是很棒了嗎?」一流演出者仍堅持要檢視自己的演出成果,致力追求完美表現。或許正因為他們如此傑出,才會回頭檢視,這是他們身為專家的自覺,檢討的動機來自於「想要提供更好事物」的崇高目標。
同樣的道理,我的工作日誌記錄的內容包括:自我目標的確認、順利的事、不順利的事、明天該做的事、今天學到的事。我每天在寫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又變強了一點。
昨天做不好的事,當然不會馬上在隔天就改善,但因為每天都記下過去做不好的事該如何調整才能做得更好,因此得以慢慢改善。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記錄下變化或新發現,就是成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