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用一個小地方,來看到整個大地方或是大時代的全貌。如果想看到台灣經濟發展的脈動,就一定要從大稻埕說起。
我在貴德街長大,其實迪化商圈是個很特別的地方,保存了失落的台灣精神。在日據時代,衡陽路被標榜為日本的銀座,延平北路就被稱為台灣人的世界。日本籍台灣民俗研究者池田敏雄曾說,從北門的平交道走到延平北路,就好像從日本國走到台灣國,有一種「越境」的樂趣,可見大稻埕是最能代表台灣人特色的地方。
大稻埕代表的是一種失落的台灣精神。以前的台灣人是「勤奮如牛,溫良如羊」,打拼的時候,像一頭牛努力勤奮,但是平常就像綿羊一樣善良溫馴。這些傳統的美德,現在幾乎被人所遺忘,花點時間回顧,你會獲得很多珍貴的體悟。
》同盟精神 互通有無
過去沒有像現在這種財團的連鎖店,大家各自發展,但是各自卻能夠互相幫助,茶是當時大稻埕的經濟重心,有些茶行進貨,沒有倉庫存放也沒關係,因為同行會把倉庫借給你,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幫忙,才能都發展得更好,不像現在同行相忌,各掃門前雪。
為什麼大稻埕會有這種互相幫助的風氣?這要從1853年發生在艋舺(萬華區)的「頂下郊拚」說起。當時泉州同安人在械鬥中落敗逃到大稻埕,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大稻埕人並不排外,各地的人紛紛來大稻埕討生活、彼此扶持。
包容的性格,也讓大稻埕獲得許多機會。1863年英國茶商杜德(John Dodd)想將茶廠設在艋舺,但是排外的艋舺人不願意讓外國人進去,後來杜德才到大稻埕,與「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合作,一起將烏龍茶銷往國外,打響「Formosa Tea」的台茶名號,也開啟台灣茶葉外銷大門。另外很重要的是,當年有「郊」的概念,類似現在的同業公會,但不像現在的公會只在做勞健保。以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茶為例,那時候沒有商標註冊局,就用郊來抑止仿冒商標情形,如果有商機,大家會團結起來一起去開拓,不會惡性競爭。
》分食的人情味
迪化街有個現象很奇怪,沒有麥當勞,也沒有肯德基,不是迪化街人消費不起,而是因為連鎖商店沒有從前那種濃厚的人情味。坦白講,時代的進步是必然的,但是現在到處都是連鎖商店,從前那種濃厚的人情味就不見了。
我們家在港町(貴德街)開雜貨店70幾年,以前不是現金交易,大家都3個月、半年才算一次帳,平常都是記帳,等客人發薪水,或是農作物收成之後再把帳結清。這才是真正的以客為尊,店家和顧客間彼此信任,給彼此方便。
這種互助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宗教信仰裡看得更清楚。講到霞海城隍廟「5月13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盛況,老一輩一定都有印象。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後來這種風氣擴及到民家,形成一種風氣,在大拜拜的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都會擺流水席請路人吃。
當時的人還會從三重過來大稻埕吃拜拜,光過台北橋就要走半個鐘頭,其實三重跟大稻埕這兩個地方住的人不同,當時南部人來台北打工,走到三重就停住,因為過了台北橋就是物價高、房租貴的大稻埕,但是藉由這樣的宗教盛事,淡水河兩岸的居民互相分享拜拜的食物,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
這種你來我往的「分食」概念,其實就是台灣人維繫感情的方法。為什麼寧夏夜市的千歲宴能做的那麼成功?他的小吃其實沒什麼了不起,賣的就是人情,賣的就是這些老店同盟精神的故事。
生活在台北市,穿街過巷都是故事,故事動人,背後講的正是值得大家珍惜的台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