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兩岸熱播的清朝宮廷劇《步步驚心》,讓不少觀眾好奇,清代滿族婦女頭上的「兩把頭」,究竟是如何梳上去的;這些仕女們如何蒐集爭奇奪豔的簪子,打造出絕代風華的樣貌?八旗子弟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又為何?
《步步驚心》雖然是一部穿越劇,但是劇中對於清朝皇權貴族的打扮與宮廷生活的精緻美學的講究,一反傳統宮劇昏暗不明的場景,真讓人恨不得也能穿越到清朝去,享受一下古代上流社會的生活與裝扮。
如果你已經開始注意到清代宮廷的生活美學,想要進一步賞析的話,那麼,即將在6月初於故宮博物院特別展出的「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可千萬不要錯過了。
故宮這次特地與卡地亞珠寶公司合作,以中國清廷與近代西方貴族的珠寶做橫向比對,讓大家仔細瞧瞧東西方珠寶在19世紀時如何透過材質與技法,呈現不同風情。
尤其是這次清代宮廷珠寶展覽,特別以「皇家禮制」、「絕代風華」及「西風東漸」3個單元,為大家詳細介紹清代仕女的穿戴與妝飾;既然是清代宮廷珠寶大展,我們不妨也來談談清代宮廷的女子生活,究竟是怎生的風貌。
清代仕女流行什麼?
兩把頭、各色簪花與扁方
在《宮女談往錄》這本由當年在慈禧太后身邊當差的宮女,透過口述回憶當年的宮女生涯時,大略可遙想一二。
談到後宮生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印象,但是其實清朝皇家的禮制規範是相當嚴格的,君臣後妃的冠服都會依地位高低來做合宜的穿戴,更何況是宮女,更是要求「行不回頭,笑不露齒」,平常不准穿大紅大綠,一般都是輕妝淡雅為主,但是畢竟是女人,宮女們還是會花心思在一些小地方上爭奇鬥豔,例如在袖口、領口與褲腳等地方繡上美麗的圖案。
不過,這群宮女們非常講究皮膚要由裡到外透亮滋潤,所以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從脖子到臉上都會擦上薄薄一層雪花膏粉,這是為了保護皮膚;到了睡前更是把雪花膏從臉到手腳與身體都擦得厚厚的,肌膚才會嬌嫩細膩。如果臉吃不住粉,脖子與臉部的膚色不協調,就叫做「狗屎下霜」。
至於宮女們如果奉准梳起兩把頭,賞穿花盆底的鞋子,就代表是宮裡的紅人了。
談到兩把頭,清代滿族是歷代社會中最特殊的族群,尤其是滿族女子平日梳理的兩把頭,裝飾各色簪花,獨樹一幟的風格讓現代人不禁好奇,究竟旗人婦女如何將一頭烏髮盤到頂上成為清廷劇裡最常看到的「兩把頭」?關鍵就在於兩把頭上有一只長扁方。
故宮器物處蔡玫芬處長表示,扁方的作用就是把長髮拉開再盤上去,愈到清朝後期拉開的程度就愈誇張,插在扁方上的簪子也愈見華麗;從清代前期的金纍絲、道光時的大片點翠,或是同治之後的嵌寶石與串珠,清代盛世的工藝在這些滿頭珠翠上可見一斑。
或許大家對清代的印象停留在黑白相片的昏暗色澤中,清代宮廷的珠寶的確也不是以光澤取勝。蔡處長說,從珠寶上的切割方式就可以看出,西方珠寶重視切割,切割愈細就愈能呈現寶石的光澤透亮,但是中國珠寶頂多只是將表面打磨成弧狀而已,原因就在於清代珠寶工藝的思考是以鋪開顏色的方式,讓大家看到大片的各種顏色,彷彿中國畫一般,透過透空與虛實運用的布局,讓飾品上所點綴的各種物象線條栩栩如生般地靈動,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話說,兩把頭梳在頭上負荷可是不輕的,出身清皇族,珍妃的姪孫唐魯孫亦是著名的美食作家,就曾撰文解釋,同治年間開始改為用黑緞子做兩把頭,只要在頭頂上挽個髻,把這個黑緞子兩把頭扣在髻上即可,所以一般年輕婦女每人都有好幾副兩把頭更換戴。
不過,再輕的兩把頭配上厚重的珠翠環繞,腳底還要踩著花盆高底鞋,走一整天下來可是夠累的了,還好這是正式場合的打扮,一般旗人家居只要梳個旗髻,插上簪子即可,逢到有外賓來家裡時,還有各種材質做出的頭套,上面縫滿各種珠寶,只要把頭髮塞進頭套裡就可以滿頭珠翠走出來了。
清代滿族男子的流行打扮
帽頂珠飾、長垂飄帶與腰帶
那麼,滿族男子又是做如何的打扮?
清朝對於服飾顏色其實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對於裝飾性的東西則沒有嚴格規定,除了文武大臣有嚴格的朝冠規定外,一般家居所戴的便帽,帽頂珠飾與帽後長垂的飄帶成為清代八旗年輕子弟當時流行的式樣,不僅帽心帽絡講究,蘇繡與湘繡更是妝點得體面非凡,作工講究,為的就是引人注目,帽後還要釘上飄帶,皇帝則繡上五爪金龍,以流露出皇家尊貴的氣質。
由於滿人是穿窄服,文武百官除了朝服之外,平日便服總要束上一條既是實用的腰帶,也是炫耀用的腰帶。說它實用,那是因為這條腰帶上掛著許多生活必需品,像是荷包、汗巾、扇套、一擦就點燃的火鐮石、打獵割肉的刀子,甚至還有牙籤筒,真是一日活計,全都掛在腰上啦!
說它炫耀,以皇帝御用腰帶為例,不僅絲織,腰帶上嵌著各式珠寶與飾片,並繡上華麗的紋飾,顯得尊貴非凡,至於王宮貴族也是在腰帶上作工講究,加上正式場合上用來搭配朝服的朝珠,以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與翠玉等作材質的搭配,顯得貴氣十足;據說,清朝某大臣光是朝珠就收藏了300多條,1天換1條,由此可見其奢華品味。當時八旗子弟常常是右拇指上掛著用翠玉或是水晶做成的扳指,手上拿著精雕細琢的鼻煙壺,露出作工精細的腰帶,才顯得時髦。
溫莎夫人演繹的時代風尚
珠寶就是財富和權力
除了清代宮廷珠寶風尚外,這次一起展出的西方貴族珠寶,著名的溫莎公爵夫人所配戴的豹子夾式胸針也在這次展覽其中。
相較於中國對於珠寶的態度,有嚴格的禮制規定在裡面,18、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西方的珠寶向來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而隨著新貴精英崛起,時尚與風格更衍生為重要的流行面向。
這些新貴們藉著瞠目結舌的華麗項鍊與雄厚的珠寶實力,急著向世界展示他們的雄厚家產,更講究訂製高級珠寶,以彰顯獨一無二的品味,且引領風騷,例如名噪一時的溫莎公爵夫人,就以擁有獨特品味而著稱。對於時下年輕世代而言,或許中國美學總是帶有一種昏暗燈光下的中式生活感覺,不夠耀眼,也少有彰顯意味。蔡處長指出,尤其是20世紀初西化運動讓很多中國人忙著丟掉自己的美學,瞧不起東方傳統之美,甚至嗤之以鼻;就算收藏中國珠寶,也是以保值的想法作為出發點,而非收集美感。
或許這次皇家風尚所展出的珠寶大展,藉著東方與西方珠寶的橫向比對,讓大家重新回味中國珠翠的含蓄之美,即使無法穿越回到過去,但是走一趟故宮,讓自己短暫神遊在這些曾經是清廷皇宮貴族所穿戴的服飾配件裡,也不啻是一種小小的穿越了。
皇家風尚:
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
展期:2012/06/09 - 2012/09/09
陳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1樓
(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