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曾經遇過,平常是15 分鐘一班的公車,當你等超過15 分鐘,公車還一直不來,等愈久的你,煩躁不安,也開始感到後悔,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反而愈不想放棄等待。
明明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是公車、計程車、或走路都可以到的地方,為什麼在不確定公車什麼時候會來的狀況下,還要一直等下去?
不想放棄等待的人,心中多數存在著「早就應該15分鐘前就坐計程車」的想法,既然投資那麼多時間,如果一離開,公車就來怎麼辦?
不甘心選擇改變,造成實質上的雙重損失(遲到+改坐計程車的錢),反而愈陷愈深、無法自拔的選擇一直等下去,一直到公車最後姍姍來遲,才得以擺脫心理困境。
人生規畫,不也是一樣。
就人生發展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被他過去的生涯決定所困住。
一開始覺得自己數學不好,高中選了第一類組,之後進大學因為分數與未來的工作可能性,選擇商業相關科系。
陸續開始上課,發現自己似乎不那麼喜歡會計及統計,但是無法立即改變下,仍舊根據當初的選擇,繼續念下去。
畢業之後找到的居然是財會工作,最有把握的還是過去在學校4 年的知識與學習,就像等待還沒有來的公車,如果擅自轉換跑道,勢必要從頭再來,但是每天面對數字,捧著飯碗卻愈做愈沮喪。
隨著時間流逝,沒有勇氣改變,害怕後悔、失敗,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沒發現自己像是拿生命做押注的賭徒,因為不甘於先前的損失,反而愈押愈大,當成本愈押愈多時,反而愈不敢放棄,不敢看自己,卡在一個對自己不滿意,卻無法改變現況的死胡同當中。
關鍵1:階梯式前進
其實,人生是可以轉彎的。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瓈灩認為,「轉換充滿了害怕,但是生涯不是一個線性的發展,」不是走著走著就這樣走下去,永遠不能回頭,「其實還是有其他可能性,」她說。
就算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拿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來衡量一切,等到適應不良、很痛苦的時候,最終還是要給自己一個方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然而,一個好的轉換,不是發現自己走錯了之後的急轉彎,而是在正式轉換之前,先幫自己準備一段嘗試期。
很多人在面臨一個瓶頸之後,回頭發現自己失去工作的熱情,突然來個大轉彎,在沒有任何思考之下,轉換到自己認為有興趣的領域,這樣沒有計畫、貿然嘗試的轉換,結果往往並不盡如人意。
「人生,是需要安排,不是急轉彎,更好的一個轉換,可以沉思、可以試探,」郭瓈灩說。
在沒有嘗試之前,光靠想像,其實無法確切知道你選擇的這個方向到底長什麼樣子,就像很多人覺得公務人員鐵飯碗,是大環境不好的最佳選擇,卻沒有思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種必須要處理很多公文與條例的事務型工作。
如果能預先嘗試與規畫,先探索自己、了解環境之外,在不斷嘗試當中,尋找自己與之後環境的適配度,等到工作與生命的角色允許,再進行轉換。
郭瓈灩就提到,有學生過去曾經在企業當高階主管,來到張老師中心,發現自己具備喜歡與人互動、幫助別人的特質,卻沒有馬上轉換跑道,而是等到經濟狀況允許之下,才決定辭職,花3 年念研究所,之後結合心理諮商專業與之前企業管理經驗,幫組織進行人力資源相關的企業諮商。
這種階梯式的轉換,不只可以降低轉換的風險與失敗可能性,更可能讓你的人生走出一條新的方向。
關鍵2:強化興趣,轉得漂亮
其實,人生除了事先的探索與規畫以外,還必須考慮機運,「很多機會都在敲敲門,端看你願不願意活在當下聽這個聲音,但是事事盡力,結果要隨緣,」郭瓈灩說。
除了準備轉換嘗試期之外,還要強化相關能力,等待適合的時機。
在機會來臨前,與其整天埋怨被困在不喜歡的工作裡,無所事事,反而可以先加強有興趣的領域,因為有時候,興趣累積到一個程度,變成能力,機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郭瓈灩就提到,一位研究受訪者從大學階段就在做救護志工,之後在父親的要求下,碩士去念MBA(企業管理),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過救護志工的興趣,甚至得到極為少見、全台灣只有5 張的高級救護員執照,之後他結合興趣與所學,從事救災災難管理工作,生涯走到後來,兩條路合併在一起。
就像許多部落客達人,一開始都是因為喜歡討論某個議題,擁有屬於自己的網站或專區之後,慢慢在網路上建立名氣,當興趣的累積到後來變成專業的時候,最後甚至可以變成發展另一條生涯的能力。
生涯發展,就像在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中,當愛麗絲遇到貓博士時,她問,「你能不能告訴我,從這裡該走哪一條路?」
赤郡貓說:「要看妳想去哪裡,只要妳走得夠遠就行了。」
不管是幫自己準備嘗試期,或先加強興趣,等待時機,重點是要放下等待,踏出第一步,傾聽心中的聲音,這聲音自然而然就會帶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