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幫年輕人變優秀的7 個好決定》一書後,我收到許多的來信,其中一位叫小張的,談到他目前面對的困境。
他是一家中小企業的會計專員,他的主管是老闆身邊的紅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年來養成的態度就是跋扈,他說了算,沒有任何商量餘地,他要求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的問題,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對高層來說可能有他的道理,可是到執行層問題就來了,他們需要高度的合作才會有綜效。
例如業務部門要求小張協助處理過期的應收帳款,弄得他每天加班,跟主管請求支援,主管的回答是:「丟回業務部門去!」小張知道他可以這樣做,但業務部門的績效卻會因此減低,而且他也認為這是學習成長的機會,所以樂得和業務部門合作。有一天主管發覺了,因為他不聽話而罵了他一頓,小張因此問我:「陳教練,我該怎麼辦?」
我,究竟能做什麼?
這是企業內常發生的事,跨部門的合作,不是沒有釐清誰做什麼,而是在合作過程有許多的支援交叉,必須有人跳下來做才會有團隊最佳效益。以下是我跟小張的對話:
「面對這個情境,你自己感覺如何?」
「在主管面前有壓力,但是我很喜歡和同事們互動合作的成就感。」
「那你想怎麼做?」
「我很猶豫,因為這樣下去,我的個人績效不會好,我不是乖乖牌。」
「你有什麼選擇呢?」
「我可以選擇聽話,但是這不是我,我會非常的難過;我也可以選擇不聽話,就是現在的做法。」
「還有嗎?」
「沒有了,我想不出來。」
「我提出幾個思路給你參考,好嗎?首先你要先決定自己要走的路,是遵守企業潛規則呢?還是建立你的財務專業能力,做個有市場價值的人?」
看到真正的自己
「嗯,我還年輕,我希望成為專業的財務人員,我主管的這一套不是我要的!」
「這是基本的價值觀,那你能確定哪些是你成為專業財務人員的成功要件呢?」
「除了財務專業外,和客戶的互動合作是必須的,包含內部和外部的客戶。」
「那如何應用到你目前的情境?你會做什麼改變?」
「我還是會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其次是和跨部門的同事們討論,如何將財務相關的問題一起來分工解決,而不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我還可以教他們如何預防問題的發生。最後我會和主管直接溝通我的做法對公司有什麼好處,希望他能支持。」
「你怎麼會有這麼大看法上的改變呢?」
「因為教練的問題好似一面鏡子,讓我看到真正的自己,我現在就是專業的財務人員,這給我動力和信心,我相信我可以堅持下來,這些困難不再是困難,而是挑戰,我可以勝任。」
「哇,好棒的選擇,祝福你成功!」
我的未來:有願景、目標和計畫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設定這個願景和目標?我憑什麼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哪些是關鍵的成功條件?這些要件和我個人現階段的能力與資源,還有什麼不足嗎?我該如何補足?
3 年前,我做過一位年輕人A 君的個人成長教練,依照圖1 的架構,他擬出了成長計畫;3 年後的今天,他已經順利達成自己的目標,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了。
在建立清楚的願景和目標後,我們可以再具體進入下一個階段:如何能邁向自己的成功目標?圖2 是我個人的學習思考沉澱後的架構,在這裡野人獻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