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呼吸,該是何種節奏?對於宜蘭住院醫師何宜桑來說,她曾困惑過。
當時,是她在台大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的第二年。一般來說,住院醫師完整訓練是3 年,醫院會安排至不同科別跟診,全部走完一遍後,才要選擇次專科,參加次專科醫師考試,如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等。
人從出生開始,便一分一秒靠近死亡,存在主義大師沙特說。但,如果分秒都站在生死的交界呢?第二年住院醫師會開始到加護病房、腫瘤科、重症病房跟診,這裡,是醫院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在癌末病人的床前,點滴瓶像是倒數生命的計時器,加護病房的長廊上,死神沙沙的腳步聲,不知將走到誰的跟前,病床上的呼吸,如鉛石般沈重,更似玻璃般易碎。
年輕,該想的是未來,因為職業關係,何宜桑卻要提前看見衰老,同時經歷生命的春夏秋冬。
「我看到那些重症、癌末的病人,心裡就覺得難過,花了那麼多的心力,不知能救回多少,」面對人類還束手無策的疾病,醫師的努力奮戰,往往變成一次次的拖延戰,「好像你能做的,就只是讓他們在最後的階段好過一點,那是我最煎熬的階段,」何宜桑說。雖然身旁的同學老早就決定要選擇哪種次專科,但她就是不知自己想當哪科的醫師;又時常耳聞,某某主治醫師因過勞生病,或是得了不治之症,住院醫師的生活又全被工作占據,下班累癱在床上,休假是補眠時間,「我實在想像不出來未來的樣子,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生命藍圖思考點1 按下暫停鍵,找回呼吸的節奏
念了7 年的台大醫學院,加上3 年的住院醫師生涯,眼看就能正式開啟行醫之路,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當醫師的熱情,何宜桑毅然決定按下「暫停」鍵,回到老家羅東。
已經投注了10 年心血,突然喊停,家人不會反對嗎?
事實上,她從住院醫生約滿前的半年就開始跟家人溝通了,「最後,我跟他們說,如果不讓我休息,我不是過勞死,就是得憂鬱症,」半開玩笑的口氣,隱藏著自我覺察,「那時我的身體、心情都累了!」她不是沒想過,離開待了10 年的台大醫院體系,日後有適應陌生環境的風險,「而且,醫界比較封閉,當你到別家醫院apply(應徵)工作時,一定會問你為什麼要休息?」評估過各種後果,她還是決定順從自己的「心」。
在家休息的前半年,何宜桑刻意不讓自己去想工作的事,因為想了,就會開始焦慮,無法好好放鬆。
從台北的快步調到羅東的慢生活,她有充足的時間把家中的書全看過一遍,「過了3 個月,我就把家中的書全看完了,」家裡的書看完了,就到書店去看,喜歡中文詩詞的她重拾寫作,下午騎著單車,拍下大自然的驚喜。
每天睡到自然醒,到處閒晃的日子,因為沒有目標,漸漸變成心理的空虛、負擔。「無所事事一陣子後,開始覺得無聊。」她發現,自己養成晚睡晚起的不好習慣,一天的時間白白浪費,為了不想讓放鬆變成沈溺,在那年的10 月24 日生日,她訂下早起的目標,重新訂作「全新生活」的自己。
生命藍圖思考點2 10 分鐘寫晨記日記
但,早起要做什麼?何宜桑在網路上搜尋到日本作家寫的《晨間日記的奇蹟》,決定要開始早起寫日記。她沿用書裡的九宮格,根據自己最在意的幾件事,用Excel製作何氏晨間日記,每天早上5 點起床,花10 分鐘寫昨天的日記,「它的用意是希望經過一夜的沉澱,讓你有足夠的緩衝時間,思考事情。」
正中央的欄位記錄日期、天氣、紀念日、起床與就寢等時間資訊,其他八格的日記欄位分別是工作、學習與思考、部落格、家庭與人際關係、財務、健康、休閒、以及成功日記。
愛閱讀的她,會在「學習與思考」的欄位裡,寫下當天的閱讀摘要,「我也會記下定期回顧資訊時想到的新點子,這也是我的點子欄位。」
她在讀到《哈佛的幸福課》這本書時,對人們總在忙碌的生活,忘記感謝而心有戚戚焉,特別在「家庭與人際關係」那欄下方,建立感恩簿,用來記錄當天最值得感謝的一件事。「家人不經意的關懷也好,陌生人偶然的指路也好,都是值得好好感謝的,」她說,懂得用感恩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事物,生活也會變得比較快樂,「在晨間日記裡加入這個欄位,提醒自己,至少一天一次,抱著感激的心。」
「工作」的那個欄位讓她每天有進度,一點一滴思考出未來想從事的工作。第一個問自己的問題是:「如果不當醫師,我能做什麼?」她假設過幾種從興趣出發的職業,如作家、老師等,再依次展開,若要達成目標,自己欠缺什麼、以及還要做哪些努力,透過晨間日記,整理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每天把想到的寫在日記上,回頭檢視後,我發現我其實最愛當醫師。」
原來,想休息只是因為累過頭,澆熄她喜歡與病人聊天、話家常的熱情;做了再多醫療努力仍救不回病人生命的無力感,衝擊掉想當醫師的意願,而在按下暫停鍵,放鬆、沉澱、關掉干擾之後,生活得以去無存菁,自然顯現純粹的本質。
之前產生的「我該做什麼」、「該往哪裡去」、「這一切有什麼意義」、「這條路我走對了嗎」的疑問,經過這樣的階段,何宜桑慢慢找出答案,也能想像出自己未來的樣子。
「我要做社區醫療的醫師,想早一點讓大家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延長人們有品質的生命時間,」她說,很佩服那些在第一線搶救重症病人的醫師,「我就無法重覆難受的事情,」當理解自己的特質後,何宜桑在休息的第二年,找到成為家醫科醫師的志向,她選擇留在羅東,從家醫科住院醫生開始做起,一步步朝目標邁進。
生命藍圖思考點3 每天找出令自己開心的5 件事
重新再回到住院醫師的生活,依舊忙碌,心境卻已不同。知道為何而忙,心不再疲憊,規劃好藍圖再出發的人生,更懂得掌握節奏,何時該聚焦、何時可忙裡偷閒,適時喘息。不值班的晚上,她盡量
回家吃晚飯,空出陪伴家人的時間,休假時,她會走到戶外騎車、攝影,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一直到現在,何宜桑仍維持每日早起寫部落格的習慣,「成功日記」那欄是她一開始寫日記,就一直保留的欄位,從不知未來目標的初期,每天記下完成的五件事情,每週檢視、回顧上一週做過的事中,得到人生的方向與成就感,這些動作在她重新找回當醫師的目標後,改成每天記下開心的5 件事。
成功日記,更貼切來說,應該是開心日記。當她不開心時,會回頭翻日記,回憶起許多開心的事件,「心情瞬間就變好了!」
現在的她,在自己出生的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有天,巧遇接生她的醫師,回家後,她興奮的與媽媽分享。回到醫療的第一線,生命同樣是來來去去的狀態,何宜桑一樣會為了無法救回的生命難過,只
是,她已清楚明白,生命最好的呼吸節奏就是「當下」,也因為懂得當下開心的生命真諦,何宜桑不但找到重回醫療崗位的熱情,更在「救生命與懂生命」的路上走著。
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荒漠」時期,此時會覺得自己彷彿行屍走肉,或是生活千篇一律,索然無味做該做的事,它可能出現在青春期、剛進入職場初期,或是中年危機,這時,別忘了,人生的荒漠時期,其實是讓你慢下腳步的淨化過程,而,一時的沮喪,則是讓你更有機會沉澱過後,找出更接近自己的生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