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Fisker定義未來汽車夢

品牌、設計、造車一手包辦

蔡智賢
user

蔡智賢

2011-08-04

瀏覽數 3,700+

Fisker定義未來汽車夢
 

這是一個設計師為自己造車造廠造夢的故事。

這年頭明星級的汽車設計師不少,例如為BMW 創造出經典Bangle’s butt 車尾風格的Chris Bangle,或是為Ford 規畫出Kinetic Design(動感設計)新世代風格的Martin Smith。但Henrik Fisker 顯然是這群設計師明星中非常特別的一位,儘管他在大型車廠工作期間,也設計出超級跑車BMW Z8 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他顯然沒有在這裡停下腳步,而是很快地走上自己的路。

2005 年,Henrik Fisker 離開了Aston Martin 設計總監這個人人稱羨的明星工作,與設計師Bernhard Koehler在美國加州成立了Fisker Coachbuild 設計工作室,專門為美國客戶訂製、改裝包括雙B 在內的歐系高級跑車。不過Henrik Fisker 對未來汽車的夢想,與汽車電子動力系統製造商Quantum Technologies 一拍即合,在獲得這家公司的技術與資金加持之後,原本小小的設計公司,便在2007 年轉型成為Fisker Automotive,以自己的姓氏為品牌名稱,明白告訴世人接下來他要為自己造車了,而且這位跑車設計大師的夢想,可不是打造另一款大排氣量、大馬力的Aston Martin,他要的是全新動力系統的豪華環保跑車!

造車:眼光獨到跑在潮流之前

回頭看2005 至2007 年這個時間點,Henrik Fisker 對製造未來跑車的決心與行動力,可說是個相當大膽的賭注。當時次級房貸金融風暴尚未爆發,雖然油價攀升,但豪華跑車的主流價值,仍致力於不斷追求大馬力、百萬美元的天價限量車,且汽車業對於未來新能源動力系統的討論也眾說紛紜。Fisker Automotive 成立之後,致力發展的則是插入式混合動力系統(plug-in hybrid)。

5 年後的今天,只靠電動馬達前進的plug-in hybrid,已被公認是未來汽車混合動力系統的主流。今年夏天, 當Fisker Automotive 的第一輛跑車Karma, 挾著0-100km/h 只要5.9 秒、每公升汽油可行駛約42 公里的驚人性能,正式量產交到客戶手上之際,更證明

Henrik Fisker 當年的眼光的確夠準。

Henrik Fisker 準確的造車眼光還不止如此。Karma的產品定位,迎合了當今最流行的four door coupe 造型,有著四門轎車的實用性,以及雙門跑車的流線風格;且比起Porsche 的Panamera、Maserati 的Quattroporte、Mercedes-Benz的CLS 等對手,Karma 所提供的額外好處不少,除了利用家用交流電源充電,還可透過前後兩具電動馬達的驅動,讓它加滿油,提供額外的行駛距離。

此外,Karma 的科技創舉,還包括車頂採用汽車界史無前例、最大面積的弧面太陽能集電板,兼具優美車頂線條,又能將陽光熱能轉化為動力所需。科技與動力優勢、各種豪華配備,再加上約9 萬美元左右的售價,讓Karma 在面對老牌競爭對手時,顯得相當理直氣壯,甚至在環保大旗下,更展現出其前瞻的產品優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造廠:龐大資金與精準分工加持

話說回來, 一輛汽車從動力系統、儲能系統、底盤、車體到內裝,是一件何其複雜與龐大成本的工程,Fisker Automotive 如何能在汽車設計師的主持之下,短短5 年便將第一款產品推向量產?

說到這部分,就更必須肯定Henrik Fisker 以汽車設計師的背景,卻能充分掌握委外分工與籌資技巧。尤其Karma 的幾個主要關鍵部件,都來自於各大型汽車系統製造商,例如電動馬達與混合動力系統,是由其原始股東Quantum Technologies 生產,鋰電池儲能系統,則是由A123 Systems 所設計;至於內裝部分,雖然是由Fisker 設計, 生產則是交由加拿大的Magna International 負責。

當然,這些高效率的委外發展計畫,每件都需要錢,幸運的是在成立2 年後,Fisker Automotive 就申請到美國能源部「先進車輛科技製造」(ATVM)計畫的5 億2870 萬美元低利貸款,以此來加速開發先進的plug-in混合動力系統。同年,Fisker 也宣布著手進行NINA 量產計畫,並從GM手上買下德拉瓦州威明頓市的廠房,建立一個每年生產10 萬輛新世代電動車的生產基地。2010 年,Fisker 又募資了3.2 億美元,讓第一款產品Karma 順利量產。透過龐大資金與精準分工的加持,確保了Karma 一上生產線,便進入1.5 萬輛年產能的規模。

造夢:用自己的名字發展品牌

回顧100 多年汽車發展史,其實1950年代以前,絕大多數汽車品牌,主要都以創辦人或重要相關人的姓氏為品牌, 例如美國的Ford、德國的Porsche、Mercedes-Benz 或日本的Toyota、Honda 等。但隨著汽車業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龐大產業之後,新創的汽車品牌,便逐漸脫離個人或家族色彩,轉而以產品精神、定位等市場調查的結果,來作為品牌命名,例如1980 年代日系車廠在美國創立的Lexus、Infiniti 或Acura 等。但無論如何,用自己的名字為品牌,仍是汽車業許多人堅持的夢想與傳統,儘管很難,但並不代表不可能,至少Henrik Fisker 就證明,他的確做到了!雖然沒有萬貫家財,但看準時機把握機會,這位汽車設計師,正摩拳擦掌為未來汽車制定新標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