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的教育比較威權,所以往往是說一動、做一動。老師教的公式,不要問為什麼,趕快背起來,背得熟就是100 分,記不好、用不對就是0 分。年輕人被訓練成盲目追求「答對」的機器,似乎除了那一個「正確」答案,其他選項都沒有任何意義。
除此之外,小孩子往往被父母警告,你必須考上好高中,否則就沒有好大學,然後就沒有好工作。彷彿只要一次失敗,就足以宣告一個失敗的人生。
有失敗,才有未來的成功
所以當年輕人有創業念頭,跑來找我,往往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問我們要怎麼避免失敗?」在他們眼中,創業「成功」似乎就跟考試一樣,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萬一不幸答錯,那就得遭受一輩子的恥辱。
每次碰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其實都很簡單,那就是「不要出來創業」。倒不是我不想負責,而是創業幾乎保證一定會失敗。事實上,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創業者,是在沒有經歷過某種形式失敗,就能成功的,這點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業更是明顯。
Google 當初想把搜尋引擎用100 萬美元賣給Yahoo,想不到連這麼便宜的價格,人家也不埋單。在創辦facebook 之前,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做了一個校園美女評比網站,被哈佛校刊罵到臭頭。2000 年達康股災後,Amazon 股價從106元跌到6 元,創辦人貝佐斯(Jeff Bazos)被評為網路史上最大的騙子。像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好幾百個。
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網路公司最後的成功,其實根本是從失敗中學習的結果。全世界最受歡迎網誌平台Blogger,當初創辦的原因根本不是想做部落格。1999 年,威廉斯(Evan Williams)和他的兩位夥伴創立Pyra Labs,目標其實是想做出全世界最棒的「線上專案管理」軟體,可惜辛苦了大半年,並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某天他們突然靈機一動,把內部用來寫會議紀錄的軟體丟出去,想不到大受歡迎,最後才生出了Blogger。
跳下海,親身體會潮浪與魚群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照片分享網站Flickr,也是意外之下的產物。2002 年, 當費克(Caterina Fake) 和他的老公創辦Ludicorp時,本來是想做一個萬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卻發現使用者非常愛用Ludicorp 的聊天室來分享照片,因此決定把這個功能抽出來,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Flickr。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創業能不能成功、如何成功,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市場這麼大,裡面當然有非常多的機會等著被發掘;但是這些機會,是坐在家裡面想破頭也想不到,唯有自己跳到海中間,才能夠體會到哪裡暗潮洶湧,哪裡魚群聚集。所以,創業根本不用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會教我們很多事情,讓我們跟成功愈來愈接近。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乾脆抱著多多失敗、用力失敗的精神去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