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百年爐火、千度燻燒,火紅的磚碇,現在還有什麼可能性?
一個畫面,一種意味。它可以是阿嬤的叮嚀,也能是阿公的心意,在高雄國際機場展出的故事磚,述說機場裡悲歡離合的人生場景,每一塊磚頭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心意。
三和瓦窯,是南台灣唯一仍維持正常運作的磚瓦燒製工廠,用火紅的磚,記錄下機場發生的不同故事,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阿公阿嬤的身影,你能體會阿爸阿母的用心,也或許,你就在故事裡!
緊鄰高屏溪的大樹鄉,汲水取土方便,溪水沖刷出的黏土質地細緻雜質少、黏濕度適中,燒出的磚瓦不過水,瓦窯業興盛一時,30 至40 年前,大樹鄉還有百餘座傳統龜窯,全鄉約6 成人口的生計,都靠瓦窯的生意。
隨著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結構成為建築主流,瓦窯業市場急速萎縮,整個南台灣,只剩下三和瓦窯堅守著傳統,即使被縣政府核定為歷史建築,仍然每天正常運作,定期燒製磚瓦,企圖延續著生生不息的爐火。
現任「窯主」李俊宏,是第4 代負責人。10 多年前,他捨棄當時令人稱羨的銀行員工作,回鄉接掌瓦窯的經營,「當初只是基於不忍見家中長輩操勞,因此回來幫忙。」
但是,每年產出的磚瓦,供做傳統式建材與古蹟、古厝和廟宇修繕使用,市場不大,等訂單萎縮、人才散佚,要再重新找回這個產業的文化,猶如不可能的任務。
想像》 古窯從百年到千年
因為對紅磚古瓦的未來想像,不只是建築材料,李俊宏逐步醞釀三和瓦窯的轉型契機。他把知識經濟納入經營範疇,讓傳統窯業,肩負起知識傳播、文化推廣的功能。
原來,早在14 年前,一群念設計系的同學,因為對這座古樸的瓦窯深感興趣,主動擔任志工,希望開發新的相關產業與服務,讓李俊宏發現,燒製磚頭的古窯,不只是製造業,還是文化財。
於是,瓦窯逐漸培訓出一批堅實的志工班底,慢慢將知識經濟中,有關的文化解說導覽、磚雕藝術推廣等任務注入營運中。此外,三和瓦窯也逐步結合社區組織和鄰近院校,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轉型朝向「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角化型態發展。
李俊宏積極開設各種磚雕訓練班,可直接到瓦窯學習,或由師資到社區巡迴授課;甚至配合多元就業方案,有的在地居民到此學習磚雕技藝,意外開發了自己的興趣與天分,而投入創作行列,有的則成為行銷種子,在網路上傳遞三和瓦窯的美麗故事。
風格》千年的文化含量
三和瓦窯在以文化為底蘊的轉型中,找到願意投入的傳承新血,也慢慢透過風格產物,改變一般人對紅磚瓦的舊有印象,為營運動力注入新活水。
在文化推廣的過程中,李俊宏發現,雖然當消費者撫觸各種造型實物,如傳統花窗中常可見到梅花、錢、龜、柳條4 種圖案,重新學習到,梅花表示「花開富貴」、錢表示「財富」、龜表示「長壽」、柳條表示「人和」等知識時,內心會感受到與傳統文化相呼應的感動,但是這些文化意象的圖騰,如果不能擺進現在生活的家庭裡,就無法開拓足以支撐磚瓦業永續經營的市場。
於是,李俊宏找來設計師,開發新式文化商品,百年老窯開始展現新風貌。包括傳統筷子籠、烘爐、壁飾、捏塑、吊飾、名片架、磚戒、磚雕,或是利用磚瓦的多孔吸濕特性,開發出藝術茶盤、杯墊等商品,讓「紅磚迷」有機會把散發古意溫潤氣味的產品帶回家,在生活中,進一步貼近古老手工技術的智慧。
三和瓦窯也與異業結盟,像是與大專院校的設計系進行產學合作,一面推廣理念、培育人才,一面接觸現代年輕人的思潮,做為設計新產品的參考。或是與別的行銷團隊合作,發展特殊商品的整合行銷,藉此爭取新通路、新機會。
另外,三和瓦窯也成立「磚賣店」,以紅磚鋪成小橋,屋外掛著紅燈籠,走進屋內是濃濃的舊時氣氛,自在、舒服,周邊由新舊文化融合的風格產物點綴,這裡販售的,不只是磚,還有回憶!
主張》千度的生命價值
文化底蘊與在地歷史,是製造業晉身第6 產業的重要元素,也是最能產生特色化的源頭,不過,要讓風格長存,還必須有所主張─對自我風格的價值主張。
風格產物讓三和瓦窯有了新風貌,但是,李俊宏更想透過磚頭表達的,是一磚一瓦皆出於手的「惜物、惜情」精神。
在磚瓦的生產流程裡,從練土、印瓦、塑坯、陰乾、疊窯到燒窯,整個流程要半年的時間,而且幾乎全要靠人工操作,而「每年2 次的土坯入窯,最費周章,」設計師翁國嵩解釋,龜窯一次可燒製數10 萬件磚瓦,土坯在窯內必須疊放整齊,又要保持彼此區隔,以免互相糾結;還要預留縫隙,做為加熱的通道。
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是無聊而粗重,在悶熱的環境裡,仰賴老師傅的巧手與耐心,這些古樸的磚瓦才得以一批批出窯、上市,與現代工廠化經營,快速製造的精神全然不同。
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更要珍惜!百年爐火、千度燻燒,三和瓦窯已經為生硬的磚瓦,注入永恆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