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起來寫職涯規畫書

人生營運大計

張育寧、趙君綺
user

張育寧、趙君綺

2011-04-22

瀏覽數 5,300+

一起來寫職涯規畫書
 

聰明的工作者,不只要會做事,還要會思考⋯⋯你是否想過自己希望

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想過未來5 年、10 年、20 年後,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東方傳統職涯有一個魔咒,信奉一個工作做到底,因為組織安定,自然產生「職涯甜筒效應」,很多人希望像島耕作一樣,在自以為的好企業中設定目標、培養專業技能,晉升主管,最後以退休作結束。

「職涯甜筒效應」,25 歲想爬上課長位子,35 歲當上課長又想坐經理位子,40 歲坐上經理更想當總經理,但在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眼中,魔鬼讓你慣於聽指令行事,把人生發球權交給了組織,最後,當上總經理的人永遠只有一個人。

如果要脫離甜筒詛咒,你必須像另一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學習,因為「世界將面臨巨變,變動之大,令我們不得不警惕。」韓第認為,「站在未來的交界口上,舊有的成功觀念已搖搖欲墜,未來我們的工作環境會有怎樣的改變?我們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嗎?」

全職場生涯規畫,就是要主動找回你的人生發球權,無論是職場中的20、30、40、50,每一個階段,人人都應該像經營企業般認真,韓第認為,在變動的時代,人生不再只是一次攻頂,如何組合最佳人生,你應該分階段寫下自己的職涯規畫書,並適時檢視。

最好的職涯規畫,其實是一生多次的學習,分階段各自有期望達成的目標,並且學會在波段循環中,跟隨著成長,適度調整下一個階段的規畫與目標。

別再迷信甜筒效應,老闆最想留住的人才,其實是最有實力選老闆的人。人生20、30、40、50 職涯規畫書該怎麼寫?請你拿起筆,現在一起來寫。

20 歲∼ 30 歲 自我探索 找對方向

一個人,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他就成功了一半。

20 歲的人生,最常見的問題是,「我還年輕,我的心還不定」,怎麼寫人生規畫書?

職涯發展,疑問總是多於答案,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也比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來的多。20 歲∼ 30 歲的職涯規畫書,就是探索、 紮馬步、練挫折。

自我探索是30 歲前的核心功課。信義企業集團人資長黃慧珠認為,廣泛的多元接觸,是探索的重要方法,「潛力在哪裡,沒有嘗試不會知道。」

很多人剛踏出校園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太多的思考常會讓人躊躇不前,最後只落得什麼都沒有做到的下場。

這時,選對方向是很重要的決定,但是要如何確定這就是你要的未來,你得敞開心胸,克服恐懼, 勇敢自我探索跟多方嘗試。

為什麼?如果人生是一種投資,此時機會成本最小。一旦決定,就馬上去做。因為就算做錯, 調整方向所要付出的代價最低。

失敗又怎樣?只要你清楚在每次嘗試過程中,學到經驗,這些經驗都可以拿來當做之後的工作資本,而每一次的嘗試都可以讓你更加清楚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

若水國際施博文受醫師父親影響,大學就讀醫學生預備科,因為喜歡跑車,課餘到二手車經銷商當兼職業務,意外發現「原來我很會做生意。」於是他棄醫轉念管理,畢業後成為奇異集團的未來接班人儲備幹部,「那是我有熱情和喜歡的工作。」

如果施博文到30 幾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對經商有興趣,不難想像如果他決定棄醫從商可能遭遇到的壓力。

不過選定方向的同時,也要開始打好職涯基礎。這裡的基礎不外乎指的是好的工作價值觀與負責任的態度。因為這個階段是你最可以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的時期,也是開始讓周遭的人了解「你是誰」的時候,如果你表現出積極、正向、負責任的態度,不管是在哪個領域,大家都會認定你是一個積極、正向、負責任的人。

30 歲∼ 40 歲 降低風險 建立個人品牌

30 歲,人生會碰到另一大門檻,工作沒有了初期的新鮮感,職場充滿了焦慮與倦怠,這時的職涯規畫書,重點該放在哪裡?

深度培養專業能力、樹立個人品牌形象、凸顯被重用的價值,是3 大功課。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經過幾年的自我探索與不同的嘗試之後,大概已經可以知道,那些工作是你不想做,或是你做不來的。這時候的你,必須聰明地選擇,在要與不與之間,選定一個方向,努力朝目標邁進。

很多人在30 歲開始有機會升遷,但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累積能在專業領域長期深耕的能力。這時愈確認自己的興趣,你會愈發現專業的不足。不過,正面思考的人會這樣想,知己不足,你會更有動力去做更深度的專業耕耘。

30 歲前學做事,30 歲起更要學做人。

責任擴大,也代表必須學著更從組織的角度想事情,管理就是在學做人。如果組織裡多數人對你的描述,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你的品牌形象,讓自己的貢獻度和影響力自然顯現,是樹立個人品牌形象的第一步。

個人品牌是職涯帶得走的資產,如何找出獨有的特質和能力,深化專業技能與經驗,在在都需要用心步步為營。進入35 歲以後,每個人的職場差距開始拉大,跨界接受挑戰,樹立自己的獨特價值,常是職涯大躍進重要跳板。此時你必須凸顯被重用的價值。

學習從主管角度看事情。在35 歲之後,你會慢慢有升遷到中小管理階層的機會。學會管理下屬、讓上司覺得有人可以分擔責任,晉升到管理職讓你在工作上有更多發揮空間。

40 歲若要轉職或更上一層樓,更要展現獨特性,黃慧珠說,「特殊的經歷,或是沒人做到過的好成績,只要有特殊價值,就是獨特性。」

小小提醒,年紀愈大風險成本愈高,不管你決定要向上攻頂、作主管職,或要開個小店、作SOHO 族,都要考慮擬定失敗應變計畫。最好學會做強項、弱項、機會及威脅SWOT 自我評估分析。

40 歲∼ 50 歲 找生命第二曲線

40 歲是擁有豐厚資源的時候,繼續往上攻頂,是過去很多人的職涯目標。但是,現在普遍看到許多人在此時面臨嚴重的中年危機,當你覺得你要爬上山頂,準備插旗占山頭的時候,但是內心卻出現聲音,內心的那個自己很想下山。

這時職涯規畫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我有必要這麼嫁給工作嗎?我整天窮忙瞎忙,究竟為誰而忙?

人生,有時是一種交換(trade-off)。

在韓第眼中,40 歲的職涯規畫,因為成長曲線到達頂端,你必須學會「工作組合」(portfolio life)。必須有5 種工作組合思考,包括薪資工作、收費工作、家庭工作、義工工作和學習工作。

韓第提到,未來的職涯發展上,一個工作做到底的觀念會逐漸消失,由兩、三個不同人生,搭配著不同的事業形成擬定求職策略一般管道獵人頭就業資源大搜查派遣自由工作者履歷撰寫求職管道篩選的職涯規畫所取而代之。如何在走下坡前提前準備好自己的第二職能,讓自己在面臨下坡危機時及時轉換跑道或轉換人生方向,是40 歲後職涯規畫最重要的一點。

40 歲~50 歲的職涯規畫書,關鍵點就是要尋找生命第二曲線。

這時你會更擔心害怕,因為舊的不可為,新的又摸不清。通常要出現一個契機,才能讓人展開生命的第二曲線。要提醒的是,如果能在曲線下彎前就開始思考對策,就能在前一條曲線高峰前,繼續展開人生第二條曲線,杜絕空窗期。

如果下山想休息,也要知道休息的目的是什麼。40 歲之後的職涯規畫是準備第二次攻頂前的沉澱機會;這段時間的休息分成不同階段,剛開始是身體上的休息、儲備能量,之後可以是遊歷、看世界、擴大視野,最重要這些能量都是希望你能更進一步啟動終身學習。

50 歲之後 丟掉標籤 做自己的主人

過了一輩子的被工作、角色和責任驅動前進的生活,很多人在退休後會突然發現自己無所事事且無所適從。更糟糕的是,你失去一個明確的身分標籤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是某某公司的主管或總經理?你是誰誰誰的父親或母親?隨著退休及子女長大,剩下的身分只有你自己。你是誰?你要什麼?

50 歲的職涯規畫書,這時候這些問題會更凸顯。

職場上往往都是績效導向,所以不太可能讓你成就一個完整的自我。所以當完成了金錢上或職場上的成就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再攻另一個山頭,其他人則是選擇回歸田園,移居宜蘭或花蓮,享受採菊東籬下的平靜生活。

不管是再創業或回歸田野,這個時候的你可以更勇敢做自己的主人。在接近人生下半場的後半場裡,完成人生當中尚未實踐的夢想,是50 歲之後職涯規畫的重要目標。

職場退休年齡愈來愈往後延的同時,其實這個職場後半場,其實占了你人生的最大部分,如何能做到50 而知天命,學習過自由的生活,是這個時期的人生功課,如果能的話,最好能做一些回饋社會的計畫,你會達到職涯規畫中大我與小我並重的最佳平衡點。

20、30、40、50 職涯規畫書該怎麼DIY,現在就請你拿起筆來,寫下你專屬的職涯規畫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