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光「說」是沒有用的!

蔡穎卿
user

蔡穎卿

2011-04-18

瀏覽數 3,450+

光「說」是沒有用的!
 

師傅進入工作室鋪設地毯前,我特地去跟他商量一件事。因為9 個月前裝修另一個空間時,地毯也由同一家負責施工。那地面使用不久之後,接縫就出現了不夠密合的問題。當時因為面積太大,我並沒有堅持撕掉重做,但也不想看過就算,所以,我幾次蹲在縫隙前觀察裂紋到底因何而起,推敲出下次鋪設時可能更要注意的種種細節,並把這些想法記在心裡。

再度施工時,我先跟師傅談起上一場出現的空隙與因此脫落邊線的問題。交談中,他只非常堅持我所說的是一種「不曾」也「不會」出現的狀況。我費了一番唇舌,想說動他先去現場看一下再討論卻沒有成功。師傅說,等他做完再去看。我知道無法勉強但心裡不免失望,因為做完再看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如果能先了解問題就有機會防範錯誤,而且兩個場地之間的路途來回不到10 分鐘,花一些時間而能了解工作中的問題應該是值得的吧!我很疑惑,為什麼得讓一個問題停留在言語的辯論中,而不馬上付之解決的行動?

繼續掙扎或解決問題

地毯的問題使我想起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心情,我把它概稱為一種「掙扎」。它代表了我們同時面對的一些問題,但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觀點來解讀它。

面對生活時,我看到習慣掙扎的人為自己加重許多負擔。他們跟別人爭辯、跟自己拉扯,花用許多寶貴的時間與精神,把原本單純的問題複雜化了,但遲遲不肯接近問題的中心。有一些人卻不一樣,他們恨不得趕快看到問題的實貌,盡快找出解決的方法,我非常願意學習他們面對問題的態度。

「口頭上的爭辯」或「針對問題討論」在我的心裡的確有著清楚的界分。我管束自己不要混淆當中的界線,因為前者浪費了時間卻不一定有幫助,而後者則是一種積極的探討。那麼,是怎樣的心情幫助我釐出那條界線?我認為是「誠實」;當我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時,通常就不會只停在口頭上的爭辯、我不再想說服別人了解我之所以無法達到工作目標的種種理由,我看到的是自己有待努力的空間。

「動手做」 更精準的溝通

雖然我認為工作或生活中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但「溝通」的定義並非不停地討論,有時候,我們得先放下爭論或意見的不同,從實際行動中去磨合出真正了解的渠道。

我曾遇到過一位員工,她非常喜歡明辨事理,凡事如果不先討論出自己滿意的條理來就不採取行動。我很欣賞她的「思而學」,但還是勸她不要忘了「學而思」;有些工作,我們之所以無法感受到清楚的輪廓,是因為我們還未採取行動。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所體會出最深刻的道理是:思與學如果能成為兩股並進的力量,不但使能力進步也會使精神充實愉快。

不掙扎並不代表沒有見解或盲從,它其實反應一種更踏實寬廣的學習心情或工作態度。就像那片地毯鋪設的過程一樣,想了解專業中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是工作上的探討,爭論可不可能或問題的責任歸屬,就變成一種或許並不需要的抗拒與掙扎。

情緒放兩旁 練習專注於工作

有位朋友跟我說,她常常在工作回家之後花很多時間思考為什麼同伴或老闆不喜歡她,因此情緒非常低落。我問她可曾在工作中被指出具體的問題,她說有,雖然知道那的確是疏失或錯誤,但她更相信是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問題才被放大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我知道這種想法很普遍,卻不會因此而認為這是正確的態度。我寧願那位朋友把心力更集中在提升工作品質之上,而不是花費如此大的心力來思考人際關係的問題。心理學家說過,「上班時的任務是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去處理遇到的情緒問題。」我相信「專心」與「責任感」能幫助我們提升工作上的精神感受,避免掙扎所帶來的困擾與負擔。

我很羨慕穩穩掌握自己的朋友,也總在那穩定之中讀到他們共有的力量──關心事物的進展與功效勝於自己的種種感受;我知道跟這樣的人合作進步最快,工作質量也最紮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