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的王惠玲是典型的30 世代上班族,他是一家食品業的行銷企劃,月薪約3 萬元。已經3 年沒調薪的她,總覺得人生第一桶金100 萬遙遙無期。
然而她的同窗好友玉珍卻完全不一樣。玉珍不僅存了錢甚至還買了一間小房子。為什麼薪水差不多,有人可以買房子,而有人卻是努力工作還是存不到錢的「月光族」?
玉珍之前薪水也只有2.5 萬元,但她要求自己1 個月花費決不超過1 萬元,每個月可以省下6 成薪水,1 年就可存25 萬元,10 年就有250 萬元,「在凍薪時代,上班族一定要理財,長期投資,小薪水也有大財富,」劉玉珍說出人人都知道,但不會執行的答案。
第1 課 M 型上班族的宿命
做網站編輯的劉玉珍其實很早就對理財有研究,他早就認清自己是「M型上班族」。
30 世代是最悶的世代,「現在是M 型社會,而30 歲上班族變為左邊窮人的機會更高!」擁有理財認證執照CFP 的黃信維說。
所謂M型社會,是指畫出社會的財富分配曲線,此曲線分成3 塊,左邊是窮人,中間是中產階級,右邊是富人。如果從實質薪資成長率、失業率、經濟成長率、存款利率,4 大指標,再對應觀察現在30 歲、40 歲、50 歲的人,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的頭10 年,他們遇到的台灣經濟情況(見表1),你就知道差異有多大,50 世代是利率8% 以上的黃金年代,40 世代也有5%,但是30 世代只有1% 以下,起步的差異,更容易讓30 世代年輕上班族淪為M型左端窮人的命運。
M型上班族的理財困境有3 大特色:
1. 凍薪族:30 世代的上班族有一半時間處於實質薪資負成長時代。換言之就是薪水的漲幅追不上物價的漲幅,同樣都是賺3 萬元,但是能購買的東西就比較少。看看圖1-1,你就知道2009 年實質薪資成長率是- 3.3%。
根據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2009 年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比5年前還低。
2. 高失業風險:目前30 歲上班族其實一畢業,就面臨4%以上的失業率,很多人只能暫時屈就在約聘或短期聘僱工作。甚至,好不容易有了錢想存銀行,定存利率也不到1%。
3. 經濟成長率低落:30 歲上班族進入社會工作不到10 年,已經遇到二次台灣經濟負成長。經濟成長率低代表賺錢機會少,對上班族的具體影響是:年終獎金縮水、創業的機會愈來愈少。
深知30 世代M型上班族的無奈,但是玉珍不信邪,決定要找出一條理財的活路。「每月薪水只有3 萬元的上班族,扣除生活費之後,只剩下6000 元,這樣也能投資理財嗎?」
別懷疑,先穩穩地把6000 元存下來,享受投資的複利,就有機會像劉玉珍一樣買到自己的房子。
第2 課 不要小看一份薪水的力量
黃信維分析,在台灣經濟高成長的那10 年,上班族的投資理財大約有兩種:一個是極端保守的定存族,錢只放銀行存定存;另一種則是積極參與台股漲跌的「勇敢投資人。」但台灣經濟現在號步入低成長時代,投資理財的方法絕不能像過去一樣,否則錢有可能越理越少。
如果放定存,現在定存利率不到1%,利息完全追不上物價;如果當「勇敢」投資人,借錢投資甚至短進短出,現在全球金融國際化,市場波動程度更高,獲利更困難。
「就像棒球一樣,現在年輕人投資理財要先安全上壘,不要一出手就想打全壘打。」黃信維認為,反而像劉玉珍一樣,能穩穩地把錢留住,賺一個比定存更高的利息報酬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
從小錢出發也能累積出財富,因為投資最可觀的力量就是「複利」。
所謂複利就是把錢拿去投資,賺得利息後,再把本金連同利息一起再拿去投資。歷經一段時間後,由於本金不斷地長大,就像滾雪球一樣,後面增長的速度就很驚人。
舉例來說:你如果存1 塊錢,並將1 塊錢放到年利率10%的投資報酬率上,根據七二法則,7.2 年後,本金就能增加一倍,變成2 塊錢。若再存到30 年,複利結果就成為7.6 元。以此推算,假設每個月都存下6000 元,工作30 年後,本金就存了216 萬元。每年10% 的複利效果,30 年後本利和會高達1184 萬元。
每月只有6000 元,30 年後卻破千萬,這就是時間複利,聚沙成塔的威力。
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說,人們常常夢想有一天掉下一大筆錢,卻不知道眼前的小錢也能長成大錢。每月靠省錢省6000 元就能安穩退休,如果不想省,多打一份工,每月多賺6000 元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3 課 存第一桶金愈早開始越好
知道時間複利的威力,但你可知道晚一年開始投資理財又會差多少嗎?
目前是復華投信副總經理的宋炎本,在他自己的著作《一生3錢過四關》書中提到這個例子。
如果甲跟乙都是18 歲開始理財,假設年報酬率都是10%,每年投資2000 元。甲只投資前8 年,後40 年不投資,僅靠前8 年的本金複利存錢;乙剛好相反,前8 年不投資,後40年每年都投資2000 元,那麼兩人到65 歲時,甲只投資前8年累積的財富,居然比乙投資40 年的財富還要多。換言之,乙拖延了8 年才開始投資,即使後面連續投資40年也趕不上前8 年的複利效果,比甲少了快15 萬元。
蕭碧華也提醒,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等加薪再來投資,卻不知道晚一年投資效果就差很多。甚至加薪遲遲沒有出現,就白白浪費年輕人最大的投資本錢——時間。
第4 課 做長期投資的富公子
存錢之後,開始擁有投資的資本,但上班族理財投資,最怕耐不住性子。看著股市漲,就急著追高,看到大盤一往下,就急著出脫。
看看下面這個數字,你就知道你做錯了什麼。美國加州大學在1991 ∼ 1997 年間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積極進出股市的人年報酬率平均只有11.4%,而長期持有者卻有18.5% 的報酬率。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建議,最可能獲勝的投資方法就是「長期投資」。因為股市波動的高低點很難預料,如果投資放長線,讓時間熬過景氣循環,才能提高賺錢的機率。
清崎曾經把投資人分成7 個等級(見下表),你可以先測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級。絕大多數的人不是月光族,就是當短進短出的「聰明」投資者(其實就是投機客),這些都不可能賺進相當投資報酬率。只有盡快讓自己成為「長期投資者」才可能穩定獲利。
第5 課 設定合理的投資報酬
1 年的投資報酬率該有多少才合理?
宋炎本研究,投資報酬率應該介於5% ∼ 10%。因低於5%被通膨吃掉,高於10% 是投資高手才可能做到。
以《富比士》雜誌2007 年的調查,號稱股神的華倫巴菲特長達40 年的投資績效每年平均為24%。而其他世界知名的投資高手大多在10% ∼ 15%。設定合理的報酬到底有什麼意義?黃信維說,合理報酬的勝算機率比較大,若想要一個超額報酬,其實等於跟市場對賭,就容易犯下短進短出的毛病。
第6 課 選定投資工具開始行動
雖然薪水少是一個投資的限制,但是較於40 歲、50 歲的人,現在年輕人可以小額投資的投資工具更多。
以定存來說,目前壽險公司推出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年金險都可按月進行,每個月5000 元就能投資;而基金也能以最小單位3000 元進行定期定額。
甚至股票也能用零股買賣做小額投資。過去人家認為有錢人才能投資的房地產,現在都有年輕人自行組織合購團隊,1萬元就能當包租公。
總之,經濟大環境無法掌握,但是投資理財卻是操之在己。
只要抱持正確的投資觀念,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你也可以像前輩一樣穩穩地擁有富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