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歲的蔡世銘,已經快要超過競「十大傑出青年」的年份上限,但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快進入前中年期男子的焦慮和茫然,他的電池似乎永遠不缺電。
蔡世銘魏是不斷設定目標,不斷鞭策自己達到目標。跟大部分科技金童不同的是,他屬於比較「苦」出身的人。蔡世銘小時候家境不好,新竹高工、技術學院畢業後,家人明白表示無力供他繼續深造,因此,十三年前他退伍後第二天就開始工作,現在的成績,都是憑自己赤手空拳打出的天下。
正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蔡世銘一直有很強烈的上進心。蔡世銘說,他小時候覺得很沮喪,為什麼家境不好,但因成績一直很好,建立了自信心,國中畢業以後就不再覺得沮喪了,「當第一名的壓力很大,怕第二名追上,所以一直要保持進步,」健談的蔡世銘說。
蔡世銘小時候父親是佃農,替泰雅族的原住民耕田,收成平分。現在的蔡世銘,完全憑自己的努力,早已「五子登科」,每年固定捐款給慈善機構,目前正朝向買第二棟房子、將現有的VOLVO850換為BMW730iL的下一階段目標,努力邁進,原訂下一階段總資產兩千萬元的目標,則已提前達成。
他的一生在一繼不苟的規畫中
蔡世銘有典型科技金童的特質,任何事都詳細計畫,按部就班。除了個性,或許也跟他負責的廠務工作有關,廠務必須一絲不苟,工廠內水、電、設備等各種設施每一環節都不能出錯,生涯規畫也是如此一絲不苟,從二十六歲退伍到四十五歲的二十年,蔡世銘對每一個階段都仔細規畫。兩年前他開始整理這二十年間每一年已做到的和計畫做到的內容,寫成兩個十年計畫,每一年都以一百字以內的文字敘述,他還主動替部屬上生涯規畫的課。
工作也是如此有條不紊。蔡世銘非常強調準時,對訪客的第一句招呼語往往是「你很準時」。走進廠務部的大辦公室和蔡世銘自己的辦公室,看到的景像都一樣整潔有序,所有檔案整齊畫一地排在自己該排的位置上,頗有日本公司的味道,讓初吹來的訪客有點擔心自己的闖入是否會弄髒了這個地方,所幸辦公室裡不時飄著的咖啡香緩和了這種嚴肅的氣氛。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蔡世銘很努力地「充電」。他平日固定閱訊外文廠務期刊,而且在公司同意下,從今年暑假開始赴美國修企管碩士學位,每次一個半月,預定三年後取得學位。身為新竹關西客家人,他會說國、台、客語,以及一點點的泰雅族語,他投入職場後就開始自修加強英文,為了證明實力,還去考托福,他相當滿意考了五百二十分,後來又學了日文,目前正在學德文。
面對目標,蔡世銘在執行時是很務實的,就像許多科技金童,冒精確計算過的風險。例如,他退伍後考進工研院,當時國內半導體產業剛開始發展,他雖然有興趣,畢竟產業前景選不很明確,因此決定多待在工作穩定的工研院一陣子,但鼓勵太太進人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工作。
太太的工作穩定後,蔡世銘離開待了六年的工研院,如願進人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公司,開始衝刺事業,這個時期他太太則發揮穩定功能,一直留在台積電。蔡世銘說,他打算五十五歲退休,到時候就輪到太太追求夢想和興趣,開手工藝店創業,他則全力配合。
他有一個筆名叫倣「秋葉落紅」
別以為蔡世銘永遠都繃得那麼緊,一板一眼地求上進,其實他也有豁達、浪漫的一面。「負責廠務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蔡世銘形容,因為即使他們把份內工作做好,也不保證沒事,總有一些掌握不了的外在因素,例如,台電常突然沒來由地跳電。
也許正因為如此,蔡世銘為自己保留一點不強求的空間。蔡世銘的生涯計畫只做到四十五歲,希望到時有能力擔任一級主管或副總,接下來到五十五歲退休的十年,未設目標,因為他雖然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但相信也會有其他人很有能力,因此「四十五歲以後就順其自然,」蔡世銘笑笑說。
蔡世銘這個人,方方正正的國字臉,留著平頭,一身工廠人員的灰夾克,做起事來一板一眼,工作老是離不開工廠,好像是個死板的人,其實他有浪漫的一面。他從小喜愛文藝,因家境關係,唸了工科,好找工作,但他一直沒有停止寫新詩、散文,而且是很浪漫的情詩,小學時他取了個「秋葉落紅」的筆名,沿用至今,在他的第二個十年計畫中,三年後他要出版一本文集,書名已經取好叫「紋夢集」。
以為科技金童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看到一步一腳印的蔡世銘應該更能體會,金湯匙自己打造最實在。
(張玉文)